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古典重读]从《三国演义》看曹操性格的复杂性
作者:何 兰

《文学教育》 2006年 第09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三国演义》是明代著名作家罗贯中的代表作品,是我国章回小说的开山之作,也是我国最有成就的长篇历史小说。它集中描绘了三国时代各封建统治集团之间政治、军事、外交种种斗争,并通过这些错综复杂、惊心动魄的斗争塑造了一系列各具特色、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使之构成了一幅绚丽多彩的人物画卷。
       在《三国演义》众多的成功人物形象中,无论是宽仁爱民、知人善任、信义待人的开明君主刘备,还是荒淫愚莽、灭国弑君的董卓;无论是智慧奇绝、为兴复汉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还是武功盖世却心胸狭窄的周瑜;无论是忠不顾死、义不负心、神威勇武的关羽,还是武艺超群却卑鄙龌齪的“三性家奴”吕布……这些形形色色、性格各异的人物的成功塑造,都丰富和发展了我国文学史上的人物画廊。然而,在《三国演义》中最为脍炙人口、影响深远的却是曹操这个具有复杂性格的人物形象。
       在《三国演义》中,曹操是一个“带着自己心理的整个复杂性的人”。[1]曹操的形象不是一个简单的漫画了的白脸,一个“奸邪诈伪阴险凶残”的概念的化身,而是一个非常复杂却又丰满的不朽艺术典型。曹操在三国时代瞬息万变的政治风云中,表现了一个封建政治家多方面的品质和性格特点,概括了广泛的社会内容,使其自身的性格富有极其深刻而典型的社会意义,并通过它揭露了某些封建统治者的恶劣品质。因此,曹操的形象在《三国演义》中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他的性格之所以显得特别突出耀眼,引人注目,是因为作品透过他集中而尖锐的表现了那个时代政治斗争的全貌。
       在中国文学史上,很难找到第二个像曹操这样深刻、这样充分、这样成功的封建政治家的典型。他既是一个具有雄才大略、远见卓识的大政治家、大军事家,又是一个善于玩弄权术、阴险狡诈、残暴凶狠的大阴谋家、大野心家;他有着无穷的贪欲和权势欲,但又有着非常杰出的政治才能和军事才能,他的铁腕统治和斗争策略,极其深刻地表现了封建统治阶级政治斗争的艺术。
       汝南许劭对曹操的评价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毛宗岗评此为“四字二语定评”。《三国演义》一开始就为曹操定下了性格基调,把他塑造成既是能臣又是奸雄的复杂人物。对于这一人物形象,我们不能流于简单化和表面化的认识,而是要从曹操所处的时代、他自身的言行、他在各种尖锐激烈的斗争中所表现出来的复杂性格来认识。
       一、治世之能臣
       鲁迅先生曾在他的著名讲演《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与酒之关系》中说:“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我虽不是曹操一党,但无论如何,总是非常佩服他。”的确,在诸侯称霸、战乱不已的三国,曹操如果不是一个英雄,就不可能统一北方,“挟天子以令诸侯”,并与孙权、刘备相抗衡,使魏、蜀、吴三国鼎足而立。
       《三国演义》所描述的时代,是一个风云变幻、激烈动荡的时代,又是一个英雄辈出、豪杰并起的时代,曹操就是这个时代所孕育出来的杰出代表。《三国演义》一开始就赞扬他是“命世之才”,预言“汉室将亡,安天下者,必此人也”。
       在第二十一回“曹操煮酒论英雄”中,充分展示了他的政治抱负和博大胸怀。他与刘备纵论天下群雄,表面上看来很狂傲。他称兵粮足备的淮南袁术是“冢中枯骨,吾早晚必擒之”;把四世三公,门多故吏,虎踞冀州,部下能事者极多的河北袁绍称为“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的小人;认为名称八俊,威镇九州的刘表是“徒有虚名”,血气方刚的江东领袖孙策只是“籍父之名,并非英雄”;刘障虽系宗室,却是“守户之犬”,张绣、张鲁、韩遂等皆是“不足挂齿的碌碌小人”。曹操自负地说:“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并以此为标准得出具有远见卓识的结论:“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使刘备感到震慑,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以致“手中所持匙箸,不觉落于地下”。就连一贯贬谪曹操的清人毛宗岗也不得不表示叹服:“此老奸识英雄之眼,又非他人可及。”此时曹操已认定刘备是当世英雄,日后与自己争夺天下的一定是此人,虽谈笑挥洒,但内心隐然有一种危机感,只是他工于心计,善于掩饰,尚未彰著而已。在这里,曹操的雄才大略、宏大抱负和远见卓识已使我们有了一个形象而深刻的认识。
       汉末皇室的昏庸无能,使董卓在十常侍之乱中欺天罔地,灭国弑君,司徒王允与群臣议及,皆叹董卓欺主弄权,社稷旦夕难保,却慑于董卓的淫威而一筹莫展,只有怆然泣下。独曹操抚掌大笑,自告奋勇以献七星宝刀为名刺杀董卓,可见他的勇气和胆识高于其他的文臣武将。逃出京城后,他首先发“矫诏”驰报各道,联合十七路诸侯共伐董卓,表现了他的慷慨不群,敢作敢为。在仗义讨卓的群雄里,曹操的表现就十分突出。当董卓“尽驱洛阳之民数百万口,前赴长安……啼哭之声,震天动地”时,名为讨卓义军的群雄,各怀异心,为保存实力按兵不动,惟有曹操力排众议,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自引兵万余,昼夜来赶董卓”,这种正气凛然、万难不屈的英雄气概也非曹操莫属。当讨卓大军在汜水关被华雄连斩数将时,各路诸侯异常震惊,关羽请战,袁绍大喝“汝欺吾众诸侯无大将耶?量一弓手,安敢乱言!与我打出”,不许关羽出战,只有曹操支持关羽的行动,并热酒一杯,为关羽助威,这才有了一出闻名后世的好戏“关羽温酒斩华雄”。关羽斩了华雄,张飞建议就此杀入关去,活捉董卓,袁绍大怒:“俺大臣尚自谦让,量一县令手下小卒,安敢在此耀武扬威!都与我赶出帐去!”曹操却云:“得功者赏,何计贵贱乎?”并暗地里派人送酒送肉抚慰刘关张三人。曹操慧眼识英雄和没有豪族偏见的政治家风度,是何等不同于豪族出身的袁氏兄弟,这种政治家的精神风貌连毛宗岗也深表佩服:“阿瞒是可儿”,“阿瞒毕竟是可儿”。
       曹操下徐州攻打刘备,刘备败投袁绍,关羽被困屯于土山。曹操为了争取关羽为自己效力,不仅答应关羽立下的三约,而且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又送美女使侍关公,并赠袍、赠金、赠马,试图像刘备那样厚待关羽,以培植关羽对自己的感情,真是煞费苦心。然而关羽是身在曹营心在汉,一知刘备下落,便为寻兄挂印封金,千里走单骑。曹操这时终于发现不可能使关羽回心转意,于是决定放走关羽,实践自己应下的三约,其爱才重义的感情和宽容恕人的度量也是袁绍之流难以匹敌的。
       同样,求贤若渴,爱将如子,不念旧恶,也是曹操为使自己文有谋臣,武有猛将,贤达之士接踵而至的治世之法。典韦死拒寨门使曹操得以生还,一回到许昌,曹操封典韦之子典满为中郎并收养在府。当操军行至育水时,曹操在马上大放悲声,不先吊子侄,而是大设祭筵,吊奠典韦之魂,亲自拈香哭拜,使三军无不感叹。陈琳曾为袁绍作讨曹檄文,“辱及祖父”,曹操却可以“怜其才而赦之”,毫不加罪于过去的敌人。在破袁绍时,搜到“许都及军中诸人与袁绍暗通之书”,这时有人劝他“可逐一点对姓名,收而杀之”,曹操却说:“当绍之强,孤亦不能自保,况他人乎?”遂命尽焚之,更不再问。为了争取人心,扩大势力,实现自己称霸的愿望,他总是厚待自己周围的人,他知道,如果严加追究,势必造成人心浮动,未杀敌人却先乱了自己。能站在全局的角度处理这一问题,曹操的度量确实是常人所不及的。
       三国纷乱,群雄并起,龙虎相斗,犬豚相争,金戈铁马的生活充斥了曹操的整个一生。他谙练兵法,善于用兵,又多谋善断,是一个南征北战数十年、叱咤风云于战场、一决雌雄于幄帷的杰出军事指挥家。在官渡之战中,袁绍拥有七十万大军,后方广大,供给充裕,又是以逸待劳,而曹操仅有七万人马,又是从许都北上迎敌,各方面无疑都处于绝对劣势。但曹操老谋深算,持重而果决。他利用和扩大敌人内部的不和与决策错误以及袁绍本人优柔寡断、生性多疑而又刚愎自用的弱点,首先派出徐晃半路出击,放火焚烧了袁绍的粮车,又采纳许攸的建议,出奇兵烧掉了袁绍在乌巢的粮草辎重,使袁兵不战自乱;又趁袁绍分兵保粮之机,集中优势兵力,击溃他的主力军,从而取得官渡之战的全面胜利。已故著名历史学家翦伯赞在《应该替曹操恢复名誉》中称曹操是“三国时第一流的军事家”,对他在军事上取得的辉煌成就给予了高度的评价。曹操虽然在赤壁之战中遭到惨败,但他统一中原、称霸天下的雄心从未动摇,“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豪迈诗句,便是他政治抱负的真实写照。
       《三国演义》充分铺展了他的才智和谋略。在汉末大动荡的局面中,他能独占鳌头,统一北方,实有过人甚至超人的地方。作为魏的一个领袖,他的才干、气度、胸襟、魄力,使他身边谋臣如雨,猛将如云,较之东吴、西蜀确有明显的优势。
       二、乱世之奸雄
       古往今来,每一个封建帝王为了维护他们的权利与地位,总是要不择手段地抑制、镇压、打击各种反对势力以巩固和加强自己的统治。在这方面曹操又是一个使人感到恐惧的典型。
       曹操年轻时就登上三国风云变幻的政治舞台,从政治军几十年,打了不少仗,也杀了不少人,凡他认为于己不利的人,无论是皇亲国戚,还是平民百姓,一概格杀无论。《三国演义》对曹操的杀人行径有许多具体的描绘,其杀人手段之多样,场面之残忍是罕见的,充分体现了他统治阶级的残酷本质。
       在《三国演义》第四回中,曹操因行刺董卓未遂逃出京城后与县令陈宫夜宿吕伯奢家,吕伯奢热情地款待他们,并吩咐家人杀猪,自己亲自骑驴去买酒。曹操此时惊魂未定,“忽闻庄后有了磨刀之声”,大为恐惧,使潜入堂后,听到有人说“缚而杀之,何如”,就立即拔剑直入, “不问男女,皆杀之”,后才发现厨下缚着一头猪欲杀,知道自己错杀好人便匆忙逃跑,途中遇见兴冲冲买酒而归的吕伯奢,为了不留后患,便趁吕伯奢转头之机把他杀了。陈宫责备他不仁不义,曹操直言不讳地说:“宁教我负天下,休教天下人负我。”陈宫方知他生性残忍,便离他而去。然而陈宫最终还是被曹操所杀。在杀陈宫前曹操故意问:“公如是,奈公之老母妻子何?”陈宫视死不惧,决意坦然引颈就戮,曹操假惺惺地“起身泣而送之”,并吩咐从者:“即送公台老母妻子回许都养老。怠慢者斩。”故意说给陈宫听,这真是猫哭耗子的慈悲,准确而生动地刻画了曹操多疑残忍的性格。
       曹操损人利己,残杀无辜比《三国演义》中的其他人物表现得更深刻、充分,是因为他做了坏事,又要不留痕迹充当好人,用别人之手来实现自己的目的,然后再用别人的生命来维持自己的权势与地位。第十七回,曹操率兵十七万与袁术作战,日费粮食浩大,加上荒旱,取于民仍不敷,他便向仓官王玺建议以小斛分散,克扣军粮,以救燃眉之急,使士兵无不嗟怨。又为了“救一时之急”,稳定军心,他就以“盗窃官粮”的罪名将王玺杀了,并在杀王玺之前说: “汝妻小吾自养之,汝自无忧无虑也。”真是设下罪恶的圈套,嫁祸于人,还假作慈悲,令人感到心寒齿冷,毛骨悚然。曹操对袁绍是恨之入骨,他杀其子,夺其妇,占其地,斩尽杀绝不留活口,可是又假做情深去袁墓祭奠,“再拜而哭甚哀”。正如毛宗岗所说的:“奸雄之奸,非常人意量所及。”像这样虚伪透顶、狡猾至极、刻骨阴毒之人,在中国文学史上真是少见。
       曹操一生凶狠残暴,树敌太多,他时刻提防别人的报复。为了防人行刺,一个近侍就因在他午睡时,将他掉落在地上的被子拉起盖上,被他“跃起拔剑斩之”,尔后“复上床睡,半晌而起,佯惊问:‘何人杀吾近侍?’从人实对。曹痛哭,命厚葬之。”在掩埋这个冤死的近侍时,主薄杨修指着尸体感叹的说:“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一针见血地道破曹操“梦中”杀人的骗局。第七十二回“曹操忌杀杨修”一段就集中写了一系列杨修卖弄聪明,揭露曹操奸伪的故事。曹操曾几次用隐谙“鸡肋”、门上写“活”、“一合酥”等表示心意,都被杨修当众识破,曹操表面上很高兴,对杨修的才华大为赞赏,然而内心却非常嫉恨,最后终于以“惑乱军心”的罪名将杨修处死。许多为曹操成就霸业立过汗马功劳的有功之臣,如许攸、华佗、孔融等人都被曹操安上种种罪名加以杀害,这都说明曹操在用人唯才的同时又嫉贤妒能,惟恐别人超过自己。
       一部《三国演义》写曹操杀人不下数十次之多,死于他手中的多达数千之众,其手段无比残忍。第二十三回,太医吉平与董承相商,欲乘治病之机毒死曹操,但由于董承家奴秦庆童告密,吉平被曹操抓住。在杀吉平的过程中,充分表现了曹操惨无人道、暴虐无度的恶劣本性。他威逼吉平说出董承等人,并施加酷刑,令狱卒痛打吉平两个时辰,直打得皮开肉裂,血流满阶,使身上无容刑之处,又用刀截去吉平的九个手指,吉平撞阶而死后,又将其肢体分解以威令众人,真是惨不忍睹,灭绝人性。事后曹操又以闪电般的行动,把董承、吉平等家人七百余口全部杀光,截指割舌,枭首弃尸,并亲自入宫,捕杀怀有身孕的董妃,家族二百多人被弃于市,真是触目惊心。曹操父亲曹嵩在徐州附近被陶谦部属所杀,为报父仇、泄私愤,他起兵攻打徐州,命令士兵“但得城池,将城中百姓,尽行屠戮”。于是“大军所到之处,杀戮人民,发掘坟墓”,以致尸横遍野,泗水为之不流。
       曹操还是一个大野心家,他虽然最终未能称帝,但在他的心目中,汉王朝早已名存实亡。第六十一回中,曹操在许都威福日甚,长吏董昭为了讨好他进言要曹操“受魏公之位,加‘九锡’以彰功德”,侍中荀彧反对,认为“丞相本兴义兵,匡扶汉室,当秉忠贞之志,守谦退之节”,曹操闻言,勃然变色,认为荀彧不帮助自己,内心非常痛恨,以送饮食为名,令荀彧服毒自尽。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凌驾于汉献帝之上,他要迁都便迁都,他要伐谁便伐谁,孙权、刘备等人骂他是“名为汉相实为汉贼”是非常准确的。许田围猎,他志得意满、骄横跋扈的政治野心得到生动表现。他敢于与天子“并马而行,只争一马头”,还讨了天子的宝雕弓、金鈚箭射鹿,射中目标后又纵马抢先代天子受群臣祝贺,忘乎所以,众官员敢怒不敢言。他打着汉献帝的旗号,消灭了众多强大的对手,为自己称霸天下扫平道路。赤壁之战前夕,他大宴群臣于江上,环顾四周,自我陶醉,满饮三爵,横槊赋诗,其得意非凡之气溢于言表。铜雀台观看武官比武,则踌躇满志不可一世。跃龙祠前,欲砍下数百年的大梨树,并扬言:“吾生平游历,普天之下,四十余年,上至天子,下至庶人,无不惧孤……”自命不凡,好象偌大个天下,他能一口吞了下去,可见其专横跋扈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最后他杀了伏皇后及二皇子,灭其宗族,把自己的女儿立为皇后。建安二十一年,曹操自立为魏王,达到了位极人臣的地步。他鲸吞天下的野心在书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
       曹操奸狡自私、暴虐残忍的本性在书中俯拾皆是。“一将功成万骨枯”,封建统治者总是在白骨堆上建立起自己的霸业,曹操草菅人命的罪恶行径就是最好的说明。曹操的雄才大略和深谋远虑中渗透了奸邪的恶德,使他成为乱世奸雄的不朽典型。
       曹操是《三国演义》的“三绝”之一,是“古今奸雄第一奇人”。
       曹操之所以成为“古今奸雄第一奇人”,在于作者把“能臣”与“奸雄”所具有的一些性格侧面有机地统一在他身上,使他成为一个活生生的艺术形象。德国著名古典作家歌德曾经说过:“人是一个整体,一个多方面的内在联系着的各种能力的统一体。艺术作品必须向人这个整体说话,必须适应人这种丰富的统一体,这种单一的杂多。”[2]曹操就是“一个多方面的内在联系着的各种能力的统一体”,是一个“单一的杂多”的艺术典型。
       《三国演义》不是以简单的方法去塑造曹操这个典型形象,而是把他放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加以剖析。人不是孤立地存在着的,他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人物的个性与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人物的个性只有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才能显示出来。三国政治动荡,战争连年,民不聊生,各个统治集团为了自己的切身利益,彼此生死相斗,互相残杀,曹操始终站在这场斗争的风口浪尖上,成为这个斗争旋涡的中心。因此,我们可以说没有三国这样一个复杂多变的时代就不会有复杂的曹操。
       “当大乱之后,大家都想做皇帝,大家都想叛乱,故曹操不能不如此。”[3]复杂的斗争环境造就了曹操这样一个复杂的封建政治家。在这场生死存亡的斗争中,曹操表现了一个杰出“治世”政治家的才能,他驰骋沙场几十年,称霸天下,建立强大的魏国,收罗众多的谋臣武将为己效忠。与他的雄才大略相比,他的劣行败德、恶思邪想同样令人无比恐惧。但无论是英雄豪杰的一面,还是奸诈残暴的一面,都是他政治斗争的需要。他善于巧妙地使用伪善的两面派手法,用假仁假义笼络人心,好话说尽,坏事做绝,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是个十足的大阴谋家。他奸恶的个性和杰出的才能受到自身的经历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他集功罪于一身,也集褒贬于一身,因此,历代的人们尊曹也好,贬曹也罢,曹操的形象始终是不朽的,他在《三国演义》中的地位和作用决不逊色于任何正面形象,较之欲显其长厚而似伪的刘备和欲壮之多智而近妖的诸葛亮更丰腴生动,更具有生活的真实。曹操性格的复杂性决定了他不仅仅是一个奸臣,还是鲁迅所说的英雄。
       注释:
       [1]高尔基《俄国文学史序言》。
       [2]歌德《搜藏家和他的伙伴们》的第五封信,转引自朱光潜《谈美书简》第33-34页。
       [3]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与酒之关系》。
       
       参考书目:
       1.《三国演义》(上、下)罗贯中著(人民文学出版社)。
       2.《全图绣像三国演义》(上、中、下)明·罗贯中著 清·毛宗岗译(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3.《三国演义纵横谈》 丘振声著。
       4.《论中国古典小说的艺术形象》 李希凡著。
       5.《鲁迅与三国演义》 张国光著。
       6.《略论“为曹操翻案”》 沈伯俊、胡邦炜著。
       何兰,贵州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