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文本读法]简论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的自主学习
作者:柏 桦

《文学教育》 2006年 第09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了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任务,能够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开展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本次课程改革重点之一,就是要让学生学习产生实质性的变化,提倡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逐步改变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和书本为中心的局面,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本文拟就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的自主学习问题,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论点的诠释:自主学习的概念
       所谓“自主学习”是就学习的内在品质而言,相对的是“被动学习”、“机械学习”和“他主学习”。
       关于自主学习,国内外已经有大量的研究。在综合不同流派学者理论的基础上,有西方学者提出:“当原认知、动机和行为三个方面都是一个积极的参与者时,其学习就是自主的。”我国学者庞维国认为,如果学生在学习活动之前自己能够确定学习目标、制订学习计划、做好具体的学习准备,在学习活动中能够对学习进展、学习方法作出自我监控、自我总结、自我评价和自我补救,那么他的学习就是自主的。他还将“自主学习”概括为: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学”;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学”;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
       根据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我们可以将“自主学习”的特征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学习者参与和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自己制定学习进度,参与设计评价指标;二是学习者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在解决问题中学习;三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有情感投入,有内在动力的支持,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四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认知活动能够进行自我监控,并作出相应的调适。
       二、意识的培养:自主学习的途径
       现代教学论研究指出,从本质上讲,感知不是学习产生的根本原因,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没有问题也就难以诱发和激起求知欲,没有问题,感觉不到问题存在,学生也就不会去深入思考,学习也只能是表层和形式的。因此,必须强调问题意识的形成和培养。问题意识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从而使注意力高度集中,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问题意识还可以激发学生勇于探索、创造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没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就不可能激发学生认识的冲动性和思维的活跃性,更不可能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造思维。由此可见,问题意识的培养,是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途径。
       在阅读教学中,问题的来源一方面是作为教的主体的老师,但更重要的应是来自于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只有把学习活动当作他们自己内在的需要,学生学习起来才会更加投入。同时,问题的产生也不仅仅是教学中某个环节的特定任务,它应贯穿于整个阅读教学的始终,我们应一方面强调通过问题来进行学习,把问题看做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中的主线;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我们通常采用审题质疑、初读感知质疑、精读体验时质疑、交流讨论中质疑、拓展延伸时质疑等多种形式,把引导学生质疑贯穿于整个阅读教学的始终。
       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引导每一位学生发现问题,并敢于提出问题,善于提出问题呢?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质疑
       教师变知识传授者为情境的创设者,为学生创设多种情境,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愿望,引导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生疑。
       实践证明,教师创设的情境越是新颖,越具有强烈的对比度,学生的注意力就越容易被吸引,感觉就会越敏锐、强烈,越容易诱发他们的好奇心,从而产生探索的强烈愿望,达到诱发学生提问的主动性的目的。通常采用的方法有。
       1、故事导入创境法。如教学记叙文时,以讲述故事导入创境,并结合审题,引导学生质疑,学生自然产生自主阅读的内在需要。
       2、图片、影片导入创境法。如教学说明文、议论文等课文时,运用相关的图片、影片,一下子就可拉近学生与课文的距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从而使他们产生强烈地探究欲望。
       3、矛盾现象呈现创境法。抓住课文中表面看起来矛盾的现象,并把它有意识的凸显出来,引发学生认知上的冲突,学生在强烈的对比面前,往往很容易被吸引,从而产生强烈的探索欲望,往往会提出一连串的精彩的问题。
       问题情境的创设方法是灵活多样的,它因文而异、因生而异。只要我们始终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一切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就一定能实现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美好愿望。
       二、创建积极的课堂氛围,促使学生愿问
       课堂上当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产生强烈的探索欲望并急于弄个明白的时候,教师要适时地鼓励他们,为学生创设一种宽松、和谐、民主、积极的课堂氛围,使学生的思维在宽松的环境中不断活跃,从而敢于提出问题,愿意提出问题并进行主动探究。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师生之间是平等的。只有当彼此受到对方的尊重,才能感受到自身的价值。这里的尊重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其一是教师对学生的尊重。事实上证明,学生的许多发现是极具发散性和创造性的,而这种发散性、创造性正是学生身上所体现的最为可贵的思维方式。尊重学生的这些发现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前提,也是教师最应具备的教学素养。其二,尊重还包括学生彼此之间的尊重。我们知道,当学生提出的问题有一定的深度时,获得老师给予的表扬、鼓励,其他学生赞赏的目光是比较容易的。但是,当学生提出的问题比较幼稚或偏离教学目标而引起哄堂大笑时,即使老师不责怪提问的学生,其他同学的笑声也会挫伤提问学生的积极性、自尊心。因此,教师不仅应自己尊重学生,而且还应教育引导其他的孩子也尊重有所发现敢于提问的学生,以一颗宽容之心对待提问的学生。师生共同创建一个温暖的、彼此相互包容的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的思维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迸射出创新的火花。
       长时期来,我们的课堂犹如军营,强调的是铁的纪律,正襟危坐,学生如履薄冰、战战兢兢。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学生的学习枯燥乏味、毫无情趣可言,很难有所发现、有所创新。要想使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并主动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自己的问题,使我们的课堂活起来,教师一定要转变观念,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机智,使我们的课堂多一些轻松,少一些沉重,多一些幽默,少一些呆板,多一些欢声笑语,少一些死气沉沉,多一些神采飞扬,少一些胆战心惊,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充分感受语文的蕴藉之美,体尝语文的探求之味,享受语文的发现之乐。
       三、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诱发学生善问
       学生自己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能力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一定时间,需要教师的不断引导与帮助。最初可以由教师站在学生的角度提出相应的问题,做好问“问题”的言传身教,如用“我读到这儿时就产生了这样一个疑问,你也有这种想法吗”的方式启发学生,逐渐地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最后实现由学生独立提出问题。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断加以指导,一方面让学生懂得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思考,不断产生新问题,有疑问及时提出的道理,鼓励学生即时提问,另一方面也教给学生一些常用的策略,如审题质疑,对重点词句进行质疑,在矛盾处质疑,拓展延伸时质疑以及对老师、同学的观点质疑等等,逐步诱发学生在教师创设的的情境中学会质疑,充分调动起学生主动质疑的积极性。
       问题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之一,问题意识是学生进行学习特别是自主学习、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心理因素,也是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因素。当我们的学生在阅读中能不断产生新问题、提出新问题,并以此为动力推动自己的学习,那我们的课堂就真正成为学生自主发展的乐园,学校就真正成为培养创造型人才的摇篮,这不正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梦寐以求的境界吗?
       当然,在学生提出自己探究的问题后,我们还应该引导他们在自主合作中解决问题,让他们明白学习的责任在于自己,引导他们经历潜心读文、深入思考后寻求答案,再次产生新疑的循环反复的过程,启发他们从课堂走向生活,向课外延伸,让学生在自主而富有个性的阅读中,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有所发现,有所创新。
       柏桦,江苏盐城高等师范学校大专部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