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文学教法]例谈语文复习指导
作者:汪国珍

《文学教育》 2006年 第09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每次大考小考一让学生们复习语文,他们就读作者,记字词,背诵篇章、段落。文言文就识记作者,读读字词,翻译课文,用心的学生再看看书后的练习题,这样就算大功告成了。学生们也觉得这样的复习很乏味,收效不大。其实,这只是停留在学习语文的表层,也不能真正地培养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实践语文教学的目标。笔者就以《荷塘月色》、《我的呼吁》、《胡同文化》三篇文章为例来谈谈学生在语文复习中怎样淘金。
       一、审视作者,感受作者的人格魅力。
       朱自清“宁可饿死,不吃美国救济粮”的“民主战士”的称号确实是还原了真实的朱自清,而不是被人拔高了的朱自清。朱自清的修养、人生追求甚至是人生矛盾不能不说是一种高尚的人格。史怀哲非洲行医,救死扶伤,推行人道,高深的哲学修养,悲天悯人的人文情怀让人望尘莫及。
       汪曾祺顺应传统文化人情,亲近儒家,表现出对世俗生活的赞颂与肯定。他热爱生活,乐趣广泛,从平常的“吃食”中寄寓着人事的兴衰慨叹,有着对生老病死的通脱旷达态度,他的确是一个苦乐随缘、安时处顺的人,真是个没治的乐天派。
       二、与文本交流,让作品的思想之火再次撞击我们的心灵。
       《荷》中朱自清对烦闷的超脱是荷塘下的月色和月下的荷塘。我们该怎样解脱我们的烦恼呢?让我们也走进大自然,融入自然,用心感悟,陶冶情操吧,我们会获得暂时的解脱。《我》中史怀哲呼吁人类敬畏生命,众生平等,人人向善,帮助他人,追求理想人格的伦理绝不是空谈,我们要尽我所能地爱护一切生命,人生将变得多么有意义。《胡》中胡同文化是市民文化、地域文化,丰富多彩,它承载着历史,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揭示了更深更广阔的内涵,对古老文化传统汪先生是既有批判又有肯定,既留恋不舍又无可奈何,谁能阻挡得了经济大潮的冲击呢!
       这两点就是对课文中人文精神的挖掘,王晓明教授强调“人文精神不但指人的物质性需求,更要包括许多在生活当中不能够直接兑换成现钱的那些价值,比方说人的生活的意义,人活着为什么;再比方说对美和诗意的追求,敬畏生命之心”等。这对我们学习语文来说非常重要,对人生来说也十分有价值。
       三、文章的构思对写作的帮助。
       1、我们先来看看这几篇文章是怎么入题的。
       《荷塘月色》: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文眼)
       《我的呼吁》:我要呼吁全人类,重视尊重生命的伦理。(观点)
       《胡同文化》:北京城像块大豆腐。(特点)
       2、研究课文的结构。
       《荷》:家——荷塘——家(行踪)
       不静―求静―得静―出静(心理)
       《我》:理论-实践抽象-具体普遍-个体
       《胡》:介绍胡同-文化特点-感受思考
       我们大部分学生在写作时,结构混乱,层次不清晰,这些例文的结构不是学生写作的最好范例吗?
       3、文海拾贝,积累自己的写作素材。
       《荷》: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胡》: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乌衣巷,虾蟆陵。
       《我》:耶稣名言,使徒保罗的名言。
       总之,就是要求教师在组织学生复习的时候要重视人文精神的挖掘和写作素材的积累。“作文先做人”,高深的人文修养是写好文章的重要前提,教材就是最好的例子,读好教材胜过所有的教辅资料。但是,学生在读书时要能出能入,“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当然,若能多几个角度看问题收获将会更多。
       汪国珍,湖北丹江口市一中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