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文学教法]对话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作者:顾 军

《文学教育》 2006年 第09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这句话很清楚地提示了对话的主体:文本、教师和学生。伴随着阅读活动的开展,这几者之间展开了多重的对话,这是一个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过程,也是一个价值的实现和生成的过程。
       一、对话使文本的审美价值得以显现。
       在一般人的观念里,往往把文章创作的完成视为文章的完成,其实这种看法忽视了读者的阅读活动,存在一定的局限。因为从文章的创作过程来看,作家创作出来的文章,只是一种把心理现实凝结成的审美现实。这种审美现实由于未被读者阅读接受,还是一种处于睡眠状态的、隐性的艺术世界。只有通过读者的阅读和接受,才可能把这种处于睡眠状态的、潜在的艺术世界转化为苏醒状态的、现实的艺术世界,这样文章中的审美现实才能实现为有生命的审美现实。文章的审美价值和意义只有通过读者的阅读方能生成,它只存在于读者的理解意向之中。因此,文章创作的完成,不等于“文章的完成”,读者的阅读和接受才是文章整体过程的终结。
       基于以上看法,我们可以说读者阅读活动是文章的本体构成,是与文章的创作同等重要的文章意义的显现过程。在阅读教学中,师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就成了将文本从静态的文字符号中解放出来而还原为鲜活生命的唯一可能的途径。如果说对话前的文本尚处于死寂状态的话,对话便是激活它全部因子的活性剂,激起一片生命的境域,从而使文章成为它想成为的东西——即一个审美对象,一种跳动的无限生成。
       二、对话使教师的生命价值得以实现。
       在“对话”教学中,教师既是组织者、引导者,又是一个特殊的“对话”主体。教师一方面在整个对话活动中,或相机导向,或纠偏纠错,或总结升华,起到一个主导者的作用。另一方面,教师也以对话主体的身份出现在教学中。他先要与所学的文本对话,在随后的教学活动中又要与学生对话。教师在与文本的对话中,以自己全身心的投入,对文本作出透彻的解读,然后根据文本正确的价值导向,选择有利于培养学生语文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内容作为课堂对话的话题。教师在与学生的对话中,用自己的心灵感动学生的心灵,用自己的智慧开启学生的智慧,同时他也在与学生的彼此接纳中心灵受到感动,在与学生的机智碰撞中智慧得到启迪,自身的思想也得到增值,从而与学生一起构成共同发展的生命共同体。
       三、对话使学生的价值观念得以生成。
       学生对文本的对话,是一种融注了他感知、想象、理解、感悟等多种心理因素的发现性活动。他不仅把作者所创造的艺术形象中所包含的丰富内容复现出来,加以充分地理解和体悟,同时还要渗入自己的人格、气质、生命意识,重新创造出各具特色的形象和意义,甚至开拓、再构出作者在创构这个形象和意义时所不曾想到的东西,从而使其更为生动、丰富。他与文本的对话绝非是对文章形式的表层把握,而是要切入文章的深层感情领域和内层境界,这样对文章的理解和解释,是自我灵魂的写照,是对世界、对人生存在方式的一种观照和透视,是主体生命意义的一种投射和昭示。
       学生与教师的对话也是一种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在民主、平等、轻松、自由的氛围里,在教师鼓励期待的目光中,在教师机智引导、适时点拨下,学生会真诚地敞开心扉,倾吐心曲。师生在生生不息的生命律动中对话,彼此接纳,彼此交融,在“忘我”与“同化”之境中达到心灵的默契,散发出恒久的光辉。
       生生对话是对话双方或多方在倾听、思考基础上的互动过程。在这里每个学生都是充满活力的可交互和共享的资源,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知识源。在研讨交谈、质疑争辩中,思想的火花得以迸发,创造的灵感得以激发,生命的火炬得以点燃。于是,许多大胆的设想、新鲜的见解、神妙的隽语时时涌现。
       通过对话,新的认识出现了,新的思想产生了,新的价值观生成了。
       顾军,江苏海安艺术学校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