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文学教法]浅论语文课中的体悟教学
作者:曹艳玲

《文学教育》 2006年 第09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随着语文教改的进一步深入,如何提高语文能力,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已越来越多地受到众多教育者的关注。很多人已经意识到,语文教学不仅是让学生掌握语言文学知识,更要使每一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个人的进一步的发展,从而成为具有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的开拓性的人。笔者认为,要达成语文教学的这一效果和目标,有必要实行体悟教学。在语文教学中,通过促发学生主动的感知领悟,使学生自觉地参与学习和研究,从而建立起学生学习的可持续发展体系。
       一、语文体悟教学的理念与目标——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其终身可持续发展
       语文是一门人文性和工具性相统一的课程,广泛的文本知识,丰富的社会内容,跌宕的思想情意,无一不是引发学生神奇想象力的契机。但长期以来,应试式的教育使教师偏离了培养学生创造力和想象力的航道。由于过度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教学就偏重于知识内容的讲授和结构层次的解析,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窒息了学生的怀疑精神和批判精神,同时也削弱了学生独立学习的自觉性和能力。基于改变这一现状的需要,在语文教学中,有必要实行体悟教学。
       体悟教学主要通过引导学生结合文本进行精神上的感知和体验,使学生的知识水平得以拓展和提升;同时,它还强调在学习过程中的认知过程和实践的态度,追求个体的独立感知,并且将其中的有效经验反馈回来指导实践,从而最终将知识转化为学生认知世界的动力。因而语文课程实施体悟教学,首先要以文本的人文性内容为基础,引导和促使学生高度关注人文,关照人格和良知,丰富和增进学生的精神世界。
       其次,语文实施体悟教学,要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作为最终的目标。作为未来劳动者的学生,应具备的素质包括批判性的思考力,质疑的意识,创新的精神,并具有选择和合作的能力。这些素质和能力,是应试教育所不能培养的。应试教育侧重的是教材本身而非学生。语文体悟教学恰好相反,它通过学生具主观能动性的感知和理解,通过与学生自身实践的有机结合,触及学生的心灵,激活其积累的实际的经验,最终提升其综合素质,促进其自我的发展。
       对学生来说,学习应能使其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最大程度的发展,这也是语文体悟教学最重要、最核心的内容和作用。语文体悟教学,通过关照学生的生活和精神世界,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和超越性,可将对外在的事物的感知和体验,转化成内在的有价值的东西,从而切实感受自我心灵力量的增长,随着视界的扩大而提升生命的境界。学生在语文体悟教学中要能培养起探索精神和思考、创新的能力,成为和谐发展的有独立个性的人。如果过多关注教育目的上的外在的价值取向(学习成绩等),学生就不能积极主动地发展和完善自己的精神世界,勿庸说提高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了。
       二、语文体悟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转化——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占有绝对的主体地位,而学生是一个旁观者;教师给学生灌输观念与知识,关注的是学生接受的程度如何,而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没有自觉参与教学的过程。一句话,语文课堂是教师一个人的舞台,教学重视的是教教材而非教学生,忽视了学生获得知识过程中的个体的感受。学生被动地接受老师对课文主旨、艺术特色的理解,长期下来,失去了自我的感知,失去了联想力,没有了主动的探究愿望和质疑的能力,想着“反正老师会告诉我的”,这种依赖的习惯越来越抹煞学生独立的个性以及创新的精神,最终我们的课堂培养出来的只有高分低能的学生。
       要改变这样的结果,首先应转变师生的角色,建立起平等的师生关系,要做到师生之间平等交流平等探究,而不是以大压小,以势压人。只有建立了平等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的主张和建议,才能促使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学习。
       在语文体悟教学中,首要是实现学生从被动到主动的角色转换,体现其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和作用。学生是独立的学习个体,不是流水线上的产品,对事物或文本有自己的独特的见解和主张。所谓“一千人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如果教师自己滔滔不绝地灌输给学生固定的见解,就会抹煞学生自己思考的动力和积极性。学生对文本的态度和情感的被忽视,实质上是教师对人性和个体的不尊重。试问,在教师这样的身体力行之下,学生成长后又怎样学会尊重呢?所以,当前的语文教育最为迫切需要改变和实现的,就是还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要关注和重视的是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而非接受程度的高低。
       转换角色,使学生居于学习的主动者的主体位置,并不是说教师的教就完全放弃,而是应做到“不教而教,不管而管”,注重发挥教学的辅助引导作用。体悟教学中,教师的主要作用是点拨、指导和启发而非全程包揽教学过程。从这一点来说,教师要善于创设一个开放式的教学环境,促使学生自觉参与学习,主动去感知领悟,提升能力。首先要引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应该努力使学生自己去发现兴趣的源泉,让他们在这个发现过程中体验自己的劳动和成就”。所以教师要善于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发学习的动力。其次是启疑。“要尽量使你的学生看到感觉到摸到不懂的东西,使他们面前出现疑问”(苏霍姆林斯基)。质疑的能力是学生具批判精神的前提,但长期的应试教育使学生习惯于“听”而非“问”。教师可通过组织讨论,先依靠集体来归纳、提出问题,然后再引导个体从文本中去发现问题。最后是导悟。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联想、畅想和幻想,领悟和把握事物的本质特征以及发展趋势,表达不同的见解和感受,培养自主的意识和自信心,在学习、讨论中学会与人交往和沟通,学会理解、宽容和尊重。
       三、语文实现体悟教学的策略——以参与求体悟,以创新求发展
       语文课程要实现体悟教学,首要的是改变传统的讲授模式,不要过多过细地分解和分析文本,应从整体出发,结合关照细节,强调整体的感知和体验。对于字词句的掌握,应放在整个基础知识的连贯统一的系统中,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和联系的手段来进行学习,弱化对某一文本的深入讲析,强化学生将人文性的内容进行拓展和深入的探究,结合自身的实践经验进行进一步的感悟。总之就是要以学生的参与为主,加强对动手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其次,要按照教学的启发性原则去设置与文本内容相关的模拟情境,让学生参与和体验。语文教学的过程,应该是引导学生将客观知识经验升华为个体内在的具主观价值的感想和领悟,从而引发其对客观世界的感知和认识,获得文本对个体的独特意义。
       再次,通过展现文本的经验,沟通学生的想象力,体悟文本意境,加强学生与文本作者的精神对话和交流,并且使认知主体(学生)能充分调动个人的情感和人生经验去解读作者的精神世界和境界,再现特定环境下的精神体验。在具体策略上,可通过诵读课文和组织讨论等方法展开,要注重学生的“神游”,以文本为依据,通过情景的模拟或情节的还原,体验感觉,有所想象,并能改造和发挥,才能真正实现高层次的体悟。再有,要加强师生的交流,教师要在学生和文本作者之间筑起一座桥梁,用丰富的人生经验,指导学生理解不同时代的优秀篇章的内涵。
       此外,语文体悟教学还要注意引导学生跨越文本内容,过渡到具有美学特征的体验和领悟,可通过鉴赏来实现。鉴赏可从多个方面展开,不拘一格,深入探究文本更深层次的意义。例如思想性和艺术性、审美观和价值观等。
       最后,语文体悟教学还要引导由课内向课外的延伸、拓展、比较和发散,开阔学生的眼界,加深其体验。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语文教学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须培养学生的探究、创新能力,以学生为主体,实现体悟教学,促进学生自主的、可持续的发展。
       曹艳玲,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校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