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导写者]善思才会巧写
作者:孙秀丽

《文学教育》 2006年 第08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有这样一类学生,他们基础扎实,也较喜欢阅读但如果让其作文,往往抓耳挠腮,愁眉苦脸,很少能写出自己的真知灼见,对此学生灰心,老师家长着急。究竟该怎样提高这类学生的写作水平呢?
       众所周知,语文学习的过程是一个知识积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写作的重要性正在日益凸显。事实上,这一点语文老师已经达成共识。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许多老师立足教学实际做出了许多探索。
       如充分认识到阅读典籍的重要性,大力倡导学生阅读古今中外名著和时文杂刊。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开茅塞、除鄙见、得新知、增学问、广识见、养性灵”的作用。
       如积极号召学生摘抄名家名篇,甚至是强行要求学生死读硬背精彩文章或精彩段落,以达到积累的目的。
       如加强练笔的训练。利用日记、周记这些有效的练笔,督促学生审视自己和自己的生活。
       这些有益的探索的确引领了一部分学生渐入学习的佳境,尤其是写作,可即使这样有些学生书也读了,练笔也写了,但仍进入不了写作的状态或无话可说或言之无味。如果和这类学生谈论起来,让他就所读的书或内容或思想或手法作点评价,他则支支吾吾,吞吞吐吐,最终以“不大记得了”来尴尬应对老师。可是一经别人提醒,他又随声附和“是啊,是啊,就是这样。”试想这样的读书效果又怎能有利于写作水平的提高呢?是什么原因妨碍了他们的写作能力?原因可能很多,我认为关键在于这些个学生缺乏思考的习惯或者说缺少思考这个学习环节。他们对所读的书所经历的事几乎不去思考回味,更难产生共鸣,当然也就不会有自己的感受,更不会表达出自己的感受。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不会“悟”。
       西方国家对于如何培养人的独立思考能力不遗余力,将个人的独立思考能力视为社会发展进步的根基。
       我国的大教育家孔子在教导弟子时也强调“学而不思则罔”,可见思考的重要性。
       我国推行的素质教育突出了培养学生思考的作用,可以说,一个善于思考的人,才可能具有极强的创造力。一个思考能力强的孩子,常常会有令人意想不到的表现。
       现代物理学的奠基者卢瑟福对思考极为推崇。一天深夜,他偶然发现一位学生还在埋头实验,便好奇地问:“上午你在干什么?”学生回答:“在做实验。”“下午呢?”“做实验。”大师不禁皱起眉头,继续追问:“那晚上呢?”“也在做实验。”学生满以为自己的勤奋会赢得老师的夸奖。“请问你什么时间思考呢?”老师厉声的斥责令学生顿时满腹愧疚。这是大师在传授真经啊。“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会学生思考,让学生养成思考的习惯,比教给他一个知识更重用,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
       那么,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应如何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习惯,提高写作的能力呢?我以为除了前面所说的那些有效的措施外还应该从以下两方面进行探索,并长久坚持,学生“厌写”的局面一定会有所改观。
       培养学生课堂上思考的习惯。听课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更是一个学会思考的过程。积极思考是学习的一大乐趣。因此,一定要抓住课堂学习这一主渠道激发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兴趣,循序渐进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习惯。基于此语文老师应努力提高自身素养使语文课堂真正具有语文性。
       培养学生课外思考的习惯。语文学习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内涵。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学习可以从引导学生用心感受生活开始,尝试着表达出自己对生活的认识。首先很重要的一点是培养敏锐的洞察力。善于观察的人,思考的信息量必然丰富。难以想象,一个不善于捕捉细节的人会对生活有独到的感受,会对生活有高度的概括力。观察对象可以是周围的人、事,可以是大自然,可以是社会习俗,方方面面均可成为体察的对象。如果观察仔细,在别人不留意处多留意,别人无感悟处有感悟,写作的素材就丰富了,提笔也就不会无话可写了。
       独立思考是一个终生的过程。语文学习中培养学生思考的习惯,将不仅有利于学生的表达能力的提高,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孙秀丽,教师,现居山东淄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