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导写者]课外自主作文创新案例
作者:李永春

《文学教育》 2006年 第08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训练的基本目的
       要突破绝大多数学生“无话可说,无东西可写”这一制约他们提高作文水平的瓶颈,用实践的方法,遵循事物发展和认识发展的规律,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训练的基本要求
       1.“四不”——即不限体裁、不限字数、不限时间、不限题材。
       2.“四贵”——即贵真作、贵真情、贵新意、贵雕琢。
       训练的基本思路
       固有的传统作文指导模式,大多是教师从事命题,审题点拨,写作要求提示的程式化。长此以往,学生思维定势,思源枯竭,养成惰性,极大地限制了作文的创造空间和情感的激发,严重影响作文的兴趣。一反传统作文训练一味强调教师指导作用的做法,改为先由学生自我实践,自我摸索,自我总结,然后由老师点拨指导,最后回到学生实践中去的做法,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个性化思维及创新思维。使作文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创造的需求,写作将趣味化,自觉化。
       关于教师的点拨指导,我主要让学生明白三点:
       1.“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要提高作文水平,写出好的文章,源头就是生活!“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应积极引导学生关注、感受身边丰富多彩的生活,自由放飞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一个不经意的眼神,一次普通的周末旅
       游,熟视无睹的屋后小园,一次意外的惊喜……均可入题,成为佳作。
       2.有的文章如林中小径,浓荫蔽日,小径上留下斑斑驳驳的影子,鲜花盛开,鸟儿鸣唱,一种祥和静谧的情调,有的文章如山间飞瀑,流水撞击岩石,瀑流飞溅,瀑声如雷,瀑下则如沸腾的潭水,激情荡漾。风格不同,情调各异,却都费了一番精心雕琢的剪裁功夫。比如说写“跳高”,你可写跳高者的表情、动作,也可写旁边观众的反应,以及环境的渲染。要让学生明白,经过仔细推敲,我也能写出美文来。
       3.鼓励学生尽量多读一些有益的课外书。古今中外名家名作,报刊杂志,如《语文教学与研究·读写天地》、《小小说》、《语文报》、《散文》等,边读边做读书摘记。
       训练的实际效果
       面向全体学生,培养了优秀生,与素质教育的方向保持了一致。所有学生能写、会写作文,部分学生写好作文,这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学生佳作不断发表于各级各类报刊杂志。如《语文报》、《中学语文报》、《写作报》、《绍兴日报》、《嘉兴日报》、《绍兴晚报》、《浙江邮电报》、《嵊州日报》等。有不少学生在各级作文比赛或征文中获奖,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训练的实战启示
       1.“三年乱打成师”,并不是否定“师”的存在和作用,实则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学生实践多了,自己就会发现问题,总结问题,那些学生自己一时无法发现,总结的问题,一经教师点拨,定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任何教学,尤其是作文教学,要充分相信学生,搞包办式教学,既不受学生欢迎,又不利于学生发展。
       3.对学生来说,信心是最大的动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否则,学生会认为作文太难,不愿写;作文枯燥,不想写。
       创新是一个永恒的课题。不断创新,与时俱进,才能立于时代前列。实践表明:
       1.创新的关键在教师,重在观念转变,要相信学生的潜能巨大。
       2.创新的主体是学生,重在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兴趣,拓展思维,大胆创造。
       3.创新的方法是训练,重在教师指导下的实战训练,在练中学习,在练中长知识、增见识、学本领。
       4.创新的保证是落实,实实在在地从点滴抓起,切不可好高骛远,眼高手低,空喊口号,追求形式。
       5.创新的根基在课堂,重在课堂打基础,课外求发展。
       俗话说:“学习全靠自用心,老师只是引路人。”老师是向导,把学生引入这块心灵的宝地,给学生以欣喜,而后,开挖的事就是学生的了。当然,纵深引导,仍是必要的。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学生的这种创造性收获一定会远远超过老师。
       李永春,教师,现居浙江嵊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