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导写者]高考作文命题的三个指向
作者:刘德海

《文学教育》 2006年 第08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恢复高考以来,高考作文一经露出“庐山真面目”,就陷入媒体聚焦的漩涡。有人批评说是“炒作”,但冷静一想,倘若高考的命题“干净、大气与包容”,怎么“炒”也不会“作”起。追本溯源还是高考作文命题自身的漏洞。引发舆论的狂轰滥炸也在情理之中。高考作文命题的“出人意料”,让教师在教学中迷失了方向,让考生在备考中走进了误区。高考作文命题“三个指向”的提出意在抛砖引玉,恳请方家批评指正。
       指向学生。高考作文倘若离开了对学生的培养,对其潜能开发的教育,必将丧失高考作文存在的根基。因而,作为考察能力塑造品质的高考作文首当其冲的是以“学生为本位”,让学生在有限与无限的时空交错中快乐地写出自己,摒弃尘嚣甚上一时的偏题怪题难题。2001年的“诚信”是不得不选的“伪圣化”单项,是公共的他人的思想答案,不是学生从真切的体验中概括出来的,剥夺了学生表达的自主性。“自主立意”也就成了一句谎言,遑论个性的风采思想的睿智。高考作文“自主立意”的表述隐含着“自”创造性生发“意”和“意”多项选择性的潜在信息。2005年福建高考作文,依两个图形和提示文字要求考生联想或感悟,极大地尊重了考生独立的写作思维,引领着考生走向“负责任的写作”。2005年北京卷的“京派”特色依旧鲜明:规整、沉稳与包容,但以“说‘安’”为题的作文好端端地戴上了一副镣铐,“要求写一篇议论文”让不在少数的考生欲哭无泪,怎么文体限制死了呢?记叙性文体和议论性文体对考生的思维品质要求存在着侧重,那些“寂然凝虑、思接千载”的考生被迫迎合命题指向“忘我”写作,空放“伪崇高伪概念”的东西。有的考生忿忿地说,是它逼我说谎,说得不无道理。高考作文命题理应正视思维品质的差异,应把理性思维和感性思维囊括起来,让不同思维品质的考生都有话可说。“自选文体”顺应民意,又为何置若罔闻,粗暴地以个体意志取代民意呢?说到认知,自会想到2003年“感情的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据说那年不懂“认知”的考生还很多。考生的认知程度与其经历、阅历和知识密切相关,时下考生认知的现状远没有达到教育理想所期许的高度,但我们的高考作文先行了,纯粹意义上以师者角度的命题理念占了主流,试图引导考生走向立竿见影的成熟,其实不然。作文题忽视了学生的接受心理,出的题目不能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甚至不能让学生读懂,譬如2003年“感情的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是成人世界里的认知问题,而学生的认知处于感性向理性滑向的阶段,一道作文题能助学生一跃而过吗?实则揠苗助长。2005年湖北高考作文要求考生阅读王国维《人间词话》里的一段美文,读后作文。结果大出命题者意料,不在少数的考生看完后不知所云,像这类高考作文题的效度和信度无从谈起。因而,高考作文命题的期待视野应面向学生,关注他们独特的体验、思维品质的差异和认知情境的不同层面。
       指向生活。高考作文命题,始终表现生活,忠实生活,不像1956年的《我生活在幸福的年代里》、1958年的《大跃进中激动人心的一幕》和1977年的《我在这战斗的一年里》原汁原味地再现生活。高考作文回归生活本源是“真性情、真生活、真体验”写作的需求,是激活学生封存的记忆和养成良好的写作品质的诉求。叶圣陶先生早就提出:“生活充实,才会表白出、抒发出真实的深厚的情感来。”但当下高考作文命题怎样以生活为依归,怎样引领考生“从竭尽粉饰生活之能事的‘大我’回归到再显生存之本相的‘小我’的写作”(薛涌语),还需不断的探索和实践。高考作文命题的导向作用突出,“你考什么,我备什么”似乎成为一条法则。所以说高考作文命题面向生活意义深远,应从两个方面切入。其一是文题浓郁的生活情趣。这样的文题不至于游离学生的生活视野之外,能够激发学生的趣味和情感。譬如2000年“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引发了考生从平素貌似普通的小日子中挖掘生活中最本质的东西,这也让考生意识到生活深蕴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答案”。不像1998年《战胜脆弱》考生一个劲地“编”,无生活细节的梳理,无生活积淀的思考。其二是文题广泛的生活认同。源于生活,表现生活。倘若考生看到文题后在“生活的图书馆”里搜索不到“源头活水”,怎么写?高考作文的命题应考虑到学生现状的生活阅历(阅读视野和直接经历),抛弃考生的生活认同,主观地以“我(命题者)的生活”为中心命题,拟出来的题目势必像“山上的灯把黑暗照淡了,淡如烟,淡如雾,山也虚无,树也缥缈。”(李乐薇《我的空中楼阁》。2002年“心灵的选择”话题作文在这方面做得较好,绝大多数考生经历过或听说过,无话可写的窘境不多,不乏佳作如《雨夜的选择》、《握住我的手》等等。高考作文命题面向生活将从“治本”的角度促使作文从假大空的应试套路回归到真正平实的朴素写作,是走出中学作文应试教学胡同的一大契机。
       指向未来。威廉姆·多尔对未来有一段精彩的描述:“未来不是我们要去的地方,而是一个我们要创造的地方,通向它的道路不是人找到的,而是人走出来的。走出这条道路的过程既改变着走出道路的人,又改变着目的地本身。”高考作文命题面向未来,旨在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伪崇高伪概念的充斥回归到独特生命体验的表达,从技法模式的应试套路回归到思维品质重塑的写作。从2003年“感情的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肇始,关系性话题作文独领风骚,2004年和2005年继续保持强劲势头,各有10道作文题仍采用关系性命题模式。关系性话题作文不仅是命题体式的变化,更是命题理念的发展。关系性话题作文注重考查学生的思辨能力,而思辨能力是写好一切文章的基本素质,尤其重要的是它关系到“考生”的未来。为人处世、正视生活和适应社会等等,都需要辩证地看待,方能寻到一方“满园春色”。譬如2005上海高考作文围绕“流行文化”以“三大社会广角镜头”为材料作文,要求考生“对当今的文化生活作一番审视和辨析,并谈谈它们对你的成长正在形成怎样的影响。”“审视”、“辨析”和“谈谈”的关键词隐含着对考生思辨能力的考查,且针对性和未来性强,所以上海作文题被公开后,便获得掌声。因而,什么是“指向未来”的高考作文,只有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高考作文才能面向未来,只有与学生生活比照的高考作文才能面向未来,只有开发学生潜能的高考作文才能面向未来。
       高考作文命题的三个指向是在作文教学本源观从理念本源趋向生活本源基础上的一种新建设,新实践,需要寻找更多的理论加以充实,需要更多的爱着高考作文的群体艰辛的探究和不懈的实践,努力从学生、生活和未来的方向推动高考作文命题的平实化和生活化,共叙关于高考作文的美好前景。
       刘德海,安徽巢湖市第二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