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导写者]怎样实施自主性写作教学
作者:何玉阮

《文学教育》 2006年 第08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写作是一种复杂的综合性的精神生产劳动,是一项富于个性的自由创作活动。“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新《语文课程标准》)。新课程对写作的这一要求,正是遵循了科学的原理,体现的正是创新作文的时代精神。
       然而,“冷静地反思我们的作文教学,不难发现,应试的作文模式丢失了我,压抑了我,扼杀了我,于是,鲜明的人文性枯萎了,鲜活的个性凋零了。作文教学的当务之急是呼唤我的回归,宏扬人的主体性。”(张文德《找回学生作文的灵魂》)的确,作文教学要一反以往的陈旧模式,要以人为本,以我为中心,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扬学生的自主精神,展现他们非凡个性。那么,作文教学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他们的作文张扬个性,展示风采呢?
       一、释放写作主体内心深处的力量
       作文不单是一种写作技巧的传授,更多的则是一种生命情感的燃烧和释放,或者说是一种写作个体心路历程的自我展示,即“我手写吾心”(黄遵宪)。但在当前实际的作文教学上,这种内心深处力量的释放,即心灵背景的力量的释放的作文却寥寥无几。在作文时主体迷失、语言失真、心灵得不到释放,一旦心灵受羁就不可能直露心迹,展现自我的独特感悟了。这的确让教师们为之蹙额不已。要解决这一难题,笔者认为要积极创设一个民主和谐的写作教学氛围,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作文教学的基础是一种平等、宽松有序、利于发挥学生思维的写作环境。在这样的写作环境里,打破了应试教育的弊端,解除了束缚学生手脚的枷锁,让每个学生都精神愉快地走进作文教学中来,真正成为作文教学中的主人。这样,学生可以大胆地开放自我的心灵,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化疲软的心态,激活课堂气氛。
       实践证明,只有真正释放写作主体内心深处的力量,充分发挥学生在作文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才能让他们真正感受到个体的生存意义和价值,感受到自我意识的觉醒,感受到自主的尊严,写出来的文章才会有个性风采,才会有当代中学生的鲜活气息。
       二、积淀写作主体真实的生活体验
       “艺术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生活是艺术的生命之源,离开了生活,艺术的鲜花便会枯萎。同样,作文教学,究其实质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已有的生活素材进行综合思考和书面表达的一种教学。生活基础是作文的源泉,离开了生活,特别是写作主体所熟悉的生活(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学生的作文训练就成了一句空话。
       但在实际的作文教学中,我们却常喟叹学生的作文立意肤浅,缺乏新意,材料雷同,形式呆板,编造风严重,生活气息微弱,学生要在作文中展现自我、表现生活、展现社会的意识严重缺乏。之所以如此,一方面,应试教育不容许学生有过多的时间去关注社会;另一方面,学生被囿于“两点一线”的狭小天地,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啃教科书,以致孤陋寡闻,文思枯竭。也无怪乎他们的作文“假”、“大”、“空”现象普遍,无活水之源嘛!
       那么在作文教学中,如何积淀写作主体的生活体验,充分调动他们的生活积累呢?
       首先,引导学生进行广泛的阅读。阅读是学生间接生活的积累,也是学生作文前期的重要的积累途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音”,广泛的阅读,可以丰富学生的生活阅历,增长他们的见识,拓宽他们的眼界。其次,要积极引导学生深入生活,走上社会,从而积淀学生真实的生活体验、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人是社会的人,文章应为“时”而作,触摸时代的脉搏。的确,生活中发生的种种事情,平凡也罢,激情也罢,都给学生提供了绝好的写作素材,也提供了他们对人生、对宇宙的思考角度。最后,引导学生用“生活”说话,用“真情”感人。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列宁也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写作文,要“以我手写我心”,应是真实生活的再现,是情感的外溢。
       三、张扬写作主体纯真的情感魅力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中学生的情绪强烈,情感体验内容复杂多样,但他们的内心体验不易外露,情绪和情感带有明显的文饰、内隐、曲折的性质,想展示自己的个性,又担心被人窥透内心的世界,不敢流露自己的真情实感。这种复杂的心理特征,给自主性作文教学带来一定的难度。如何张扬写作主体——学生纯真的情感魅力,的确令人深思。
       教师应消除学生的心理顾虑,让学生懂得,作文就要用笔来说话。教学时,应该鼓励学生以“我手写我心”,引导学生进行深刻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引导学生不要一味地模仿,而应写生活中活生生的能够让自己感动的东西,同时也能让人家深受其感染的作文。在命题作文训练中,力求做到命题符合学生的实际。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情感积累,为学生张扬情感抒发自我生命体验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同时教师在批阅作文时,也要转变观念,要从重分数的评定回归到重情感的交流,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性情,应对学生作些人文关怀。引导学生走进自然,走向社会,在实践中进行情感教育,完成课内情感向课外情感的体验。如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让学生领悟“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溶于海”,从而培养学生广阔的胸怀。如引导学生走向社会,了解社会中的光明与黑暗、崇高与鄙劣并存的多面性,让学生的一双慧眼去认识生活中的真善美,让自己的一颗心去体会生活中的酸甜苦辣,让自己的一支笔去描绘丰富多彩的世界。
       四、追求写作主体潜在的创新个性
       本来,学生的思维是最活跃的,视界是最澄清的,生命个体意识是最鲜活、富赡的,充满灵性的。然而,在作文教学中,失当的衡量文章的标准和评价文章的条条框框严重阻碍了学生创造力的释放,生命体验的拓展,扼杀了学生的创新个性。如何细心呵护写作主体——学生潜在的创新个性,的确应引起教师们的关注。
       首先,教师的思想要解放。教师要充分发扬民主、自主,创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要与学生建立互尊、互信的关系;要打破条条框框,打破一些无形的枷锁,把作文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充分张扬学生的创新个性;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的思维力、想象力和创造力:教师还可以进行行为心理暗示的诱导,如通过自身语言、表情、动作、习惯等去唤醒学生的写作创新意识,从而使学生热爱作文,成为写作的热爱者。故教师本身就应该努力汲取各方面的知识,提高自身的素质,具有创新意识。一个事事因循守旧、缺乏创新意识的教师培养出有创新精神的学生的确是不可想象的。
       其次,学生的思想要松绑。陈旧的作文教学模式限制了学生的思想,束缚了学生的思维,羁縻了他们的心灵,遏制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在作文中,一是崇尚空谈,二是不敢写“我”,文中很少有个性意识的流露,写的是人家的喜怒哀乐,说的是别人的陈芝麻烂谷子,唱的都是些高调的颂歌,叹的都是些“共同的心声”……故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走出这样的误区,提倡个性作文,鼓励独立思考,张扬创新意识,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减轻条条框框模式套路的束缚所带来的压力,让每位同学都能挥洒自如、尽情尽兴,表达自由之乐。
       第三,及时鼓励、肯定学生的求异思维、创新意识。留美博士黄金愈曾说:“正像人的智力不能从老师那里传给学生一样,创造性是潜伏在人的生理和心理层面的特质,也是无法从A传到B的。因此,创造性只能培养,不能教!”法国生理学家、诺贝尔金奖获得者贝尔纳也曾提出类似的见解:“创造力是无法教的,所谓的创造力教学,是指学生要真正有被鼓励展开并发表他们的想法的机会,如此才能发展他们富于创造力的才能。”故作为教师,应及时肯定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并建立一定的激励机制,时时激发学生创造的兴趣,使学生的作文飞扬着个性风采。
       在自主性作文教学中,张扬写作主体的写作个性,展现学生的自我风采,是对传统作文教学理念的又一个重大突破,是对文本意识的一次真正的回归,是对独立思想、创新品质的一次热切的呼唤。当学生们以鲜明的个性踏进教室,教师们以宽容民主的笑容迎接他们时,课堂,就是师生生命涌动的地方,是师生实现自我价值的地方,是师生个性风采尽情得到展示的地方。
       何玉阮,浙江义乌市宾王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