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读者]创新阅读的实践经验
作者:楼旭霞

《文学教育》 2006年 第08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一理念要求语文教学要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要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而探究性阅读这种新的阅读方式,正是体现了以学生学为中心,实现兼顾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多维目标,体现探究创新知识,对于拓展思维、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提高阅读能力有很大的帮助。这里笔者就自己在新课程阅读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创新谈一点实践体会。
       一、创设情境,引导自主学习
       学习课文,分析讨论课文,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引导学生进入作者创造的特定情境,“入境始觉亲”,让学生“触景生情”体验回味各种情感,从一上课就能在兴趣盎然的学习氛围中激发兴趣,激励求知、引起思考,教师就此引出学习的课题,展开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1)多媒体手段引入场景,创设生动的学习背景。
       多媒体手段能把语文课本中的文字和鲜明的视觉、听觉形象结合起来,能打开学生感官的窗户,思维的闸门,有利于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为学生喜闻乐见的、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望,使教学进入那种“乐之”的教学境界,让学生在一种积极主动的良好心理状态下学习,收到趣化教学氛围的效果。如学习《在山的那边》一课,上课伊始,我就播放了层峦叠嶂、连绵不绝的群山,问学生山那边是什么呢?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探究欲望,适时引出课题,为课文的学习作了较好的铺垫。教学《走一步,再走一步》时,讨论课后第二题的问题,先用多媒体展示悬崖、峭壁,设计动画并结合语言描述,创设学生们孤身一人身处险境的场景,让学生通过直观的画面进入文中的情境,为理解课文内容和写作目的做好准备。
       (2)设置悬念,激发兴趣,产生探究的热情。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追求探索的倾向,良好的学习兴趣是自觉学习的动力,教材中每篇文章都有丰富而深刻的内涵,教师要在认真研讨课标、教材的基础上,依据学生固有的知识经验,充分利用教材来创设情境,引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激发其欲望,让他们去思考,去探究。而设置悬念,就是利用学生的期待、渴望和乞求的心理,激起学生担心或探求的心理悬念。在学习补充自选文言文《狼》时,先不接触课文,而是给学生讲了这样一种情况:有一屠夫,傍晚卖肉回家时在半路上遇到两只狼,两只狼虎视眈眈,紧紧地跟在他的后面……,这位屠夫到底会怎么样呢?请大家一起看课文《狼》,屠夫的命运在学生的心理上造成了悬念,高度集中了他们的注意力和思维力,使学生在紧张的学习思考中体验到问题终于得以解决的快感或沉浸在情绪得以舒释的愉悦里。
       (3)创设问题情境,引导独立探究。
       “学贵有疑”,疑可以促进学生积极思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创设或利用一个有趣的问题情境,使学生面临问题激起思维的积极性,引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激发他们去思考、去探究。如教学《闲情记趣》,教师提出两个探究问题,生任选其一:①浙江出版社要编辑《闲情记趣》现代版,你有无童年的趣事?说给大家听听。②如果浙江沈复研究小组或人教社编辑来采访,你想对他们说什么?你羡慕沈复吗?你认同他的“趣”吗?你喜欢这篇课文吗?这两个问题一提出,小组同学就开始了独立合作探究,6分钟后的交流可精彩了:学生的问题很有意思,沈复按他这样的爱好发展下去,应成为生物学家,为什么成了文学家?文章第一段统领全文,沈复归结为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而我认为更多的是借助于想象等,学生们有的提问,有的说感受,有的联系自己的生活积累,实现了学生与学生对话、学生与文本对话、学生与教师对话的过程,把课堂教学推向了高潮。
       二、引导学生质疑问难,研究探讨
       “知识来源于探究,探究产生于问题。”每次质疑与解疑的过程,恰是学生智力发展的一个又一个新起点,现代教育理论形象比喻为“跳一跳,摘下果子”,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善于发现问题,思考探索,在智力发展的阶梯上,能不断迈上一个新台阶。
       注重学习过程,不求答案的统一。我们的阅读教学课堂,应是焕发出生命活力的课堂,是想象放飞的课堂,是学生探究的课堂。在这样的课堂中,我们所重视的应是学习的过程,而不是追求统一的答案和一致的结果。比如学习《〈论语〉十则》,小组讨论交流是怎样看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各方意见相持不下,有的认为这样的处世之道可取,因为自己不喜欢的东西就不应该强加给别人,既然自己都不想要了,想必别人也不想要;有的同学认为自己不喜欢的东西,别人也许喜欢,并且用得上,这样的处世之道不可取;还有的同学认为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这样的处世之道既有可取之处又有不可取之处,就看你用什么态度对待什么人,什么事。我在课堂上一一都给学生予以肯定,并且适当地进行了发挥,如认为不可取的说法,我补充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喜好。有些东西也许我们都不喜欢,但又不得不要,比如监狱、死刑等。如果什么东西都要去考虑个人的喜好,这个社会的秩序就没法维持。总之,阅读课关注的是学习探究参与的过程,答案可以是丰富多彩的。培养学生敢于并善于质疑问难。宋朝教育家张载说:“学则须疑。”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他们讲的都是读书要提出疑问,美国的教学法专家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所遵循的最高的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是启开学生探究阅读的一把“金钥匙”。学会提问题,学生在问的过程中理解文章的内容与表达,在问的过程中提高阅读能力,走进作品,与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获得深刻的启迪。这种示范效果十分明显,学生不久就纷纷提问。
       三、进行情感熏陶,培养创新个性品质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会,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可以说,语文教材中选编的各类文章都凝聚着作者的心血和情感,要充分利用课文,寻找表达情感的有效手段。(一)创造生动具体的情感氛围。比如《走一步,再走一步》可设计如下问题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1)你对“走一步,再走一步”这句话如何理解?(2)假如“我”的父亲没有来,作为“我”的同学,“杰利”将怎么办?(3)假如你是“我”,孤身一人在悬崖上,将怎么办?这些问题的设置让学生在情感上与作者取得共鸣,培养学生面对困难积极想办法,勇于战胜困难的精神。学生思维的火花也在此时闪现,各种各样的办法也都想出来了,培养了他们创新的能力。
       探究性阅读只不过是一种学习方式,在新课程阅读教学中,我们教师要改变思想,集思广益,用全新的角色、全新的理念、崭新的教法与学生的智慧碰撞出耀眼的火花。时时处处扬创新之帆,行阅读之舟,课堂才会更加充满活力。
       楼旭霞,浙江义乌市宾王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