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探索者]语文教学中的嫁接手法
作者:李 争

《文学教育》 2006年 第08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中学语文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学生能够理解和运用祖国丰富的语言文字,使他们具有基本的听、说、阅读、写作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这就明确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学生潜能的挖掘。“嫁接规律”就是运用学生对已有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这一条件,达到对新知识的领悟,实行知识领域的再生,发展学生智能的一种手段。这一规律从根本上说,就是以学生已有的知识为基础,运用联想,想象记忆,迁移等思维规律,实行对新知识的认识,拓展学生认知的深度和广度,它的本质是“再生”而不是“复制”具体地讲,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嫁接规律有这样两大类:同位嫁接和变位嫁接。
       同位嫁接,就是引导学生回忆以前学到的有关内容和知识,带动学生对与之相似相关的语言载体的认识和理解“求大同”;然后生发开去,引导学生理解各自的独特之处,即“辨小异”。既让学生实现对同一知识体系的广泛性的认识与理解,又让学生了解各知识点的独特之处,做到点面结合,以“面”促“点”,以“点”带“面”。这一规律的运用大体有以下两种情况。
       1.组合比较式:这一方法的实质就是充分调动学生主体联想、想象,通过比较、分析、综合,达到以“旧”促“新”,以“点”带“面”,形成学生对同一知识体系内的共性与个性的双重认识。当我们学习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中的诗句:“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时,教师就不必细致分析了,可以先放一手,让学生回忆、联想。
       2.情景再现式:所谓情景再现式,就是在学习课文时引导学生回忆有关的电影、戏剧、小说等的场面细节、情节,或学生自身的类似的生活经历与感受,从而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深化对课文相关内容的理解。
       有位教师讲《荔枝蜜》一文之前,就布置了这样的讨论,要求每位同学讲一段生活经历,并作了如下限制的要求:你曾经因为某种原因而恼恨过谁,但随着时光流逝,你对他有了新的认识,并逐步产生了好感,讲出来。这样提问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充分挖掘自己的生活底蕴,以自己类似的生活经历来促进对课文的理解,同时又借助对课文的理解升华自己对生活的认识。
       变位嫁接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对比反差式:这种嫁接方式主要是引导学生比较分析不同的语言材料,在对其共性与个性研究中领会构思为文的内在逻辑。《白杨礼赞》是茅盾写于40年代的散文名作,它借白杨这一象征体,歌颂了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精神和意志。袁鹰写于60年代的著名散文《白杨》则借白杨这一象征体,歌颂了服从祖国需要,立足艰苦环境,扎根边疆的伟大精神。作家为什么能“为时造文”,借同一象征体表达不同的意义呢?在指导学生学习《白杨礼赞》这一名篇的时候,如能引导学生将之与袁鹰的《白杨》进行比较、分析、讨论,学生就会明白这样一个道理,不仅是白杨这一实物作为象征体出现时可以承载不同的信息,关键在于我们如何描绘神,搭好“形”与“神”之间的桥梁。这个问题解决了,一篇借物抒情的文章便成功了。
       2.扩展延伸式:这种嫁接方法主要在于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领域和认知能力的基础上融会贯通地领悟知识,扩大知识面,是提高学生认识能力的一种有效方法。散文家杨朔的《荔枝蜜》,借对蜜蜂的赞美,热情歌颂了为建设社会主义新生活而无私奉献的劳动者,作者赞美了蜜蜂,但却对它的“刺”感到“厌恶”,在学习借物抒情的散文单元之后,我们就可以重提出这个话题,我们能否给蜜蜂的“刺”平反,也赞美一下它的“刺”?这样,便可以产生诸如此类的新的立意:我们既要像蜜蜂一样建设“蜜”一样甜美的生活,又要勇敢地捍卫自己的生活,有一根像蜜蜂一样的“刺”。
       扩展延伸式最适宜的范围是单元教学,现行语文教材的编排大体上体现了这样一个规律:教读、自读课文无论从体裁上还是表现手法上都有共同之处,而且都受同一单元教学目的的“管辖”。这样,我们就可以让学生把在教读课文中学到的方法延伸到自读课文的学习中去,以教读带自读,以精读促泛读,收到事半功倍,一石双鸟的效果。
       李争,教师,现居湖北建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