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文艺杂谈]论博客对文学写作与阅读模式的刺激
作者:雷礼锡

《文学教育》 2006年 第07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博客(blog)是互联网发展所催生的一个新事物。2005年9月,笔者在南京新闻传播专业性质的紫金网上申请了个人实名博客网页,对其中的“作家文选”专栏及其部分作家进行跟踪观察与相关研究。通过跟踪观察与思考,笔者深感博客对当前及今后的文学写作与阅读理解模式具有重大影响。
       一、博客写作:作家与文本向公众的深度开放
       长期以来,针对广大公众与读者来说,作家的文学写作实际上具有十分明显的隐秘性。无论作品具有怎样的社会声誉和知名度,占有怎样广泛的文化消费市场,作家与读者之间基本上就是分立的。二者的联系,往往通过这样一些方式来实现,诸如文学评论家们的评论与介绍、学术研究人员的理论研究与阐述、作家本人签名售书或者网上问答、作家本人的专题讲座讲演、媒体的相关采访报道等等。但是,就作家与读者的具体沟通与交流来说,所有这些方式,都是非常表层的、有限的。根本不能满足有深度需求的读者甚至专业研究人员的要求。
       我本人喜爱阅读和思考迟子建的小说。但这种喜爱基本上停留在表层的文本阅读与思考上。受研究领域与兴趣以及其它诸多因素的局限,我不大可能在日常生活与工作中对迟子建做实际的具体接触与观察。而这显然会阻止我对迟子建小说的深度理解与思考,也会极大地影响我对文学艺术创作现象的美学思考。这在许多类似的专业研究人员身上都会存在。而作家的文学博客显然超越了时空距离,可以帮助我们对感兴趣的作家及其作品做纵深的对话、观察与研究。这显然极大地推进了研究人员与作家之间的双向互动式对话、沟通与理解,还能省去众多实际生活与工作中的沟通与交流所带来的事务烦扰。
       作为非研究人员的普通读者,他们同样能够直接与作家对话、交流、沟通,并通过专业研究人员与作家的深度对话、交流、沟通,即时地捕获并理解作家及其作品方面的众多信息,加深对作家、作品的深度理解。这在过去单向度的文本阅读与理解中,几乎是众多读者不可能享受到的事情。
       如果考虑到作家的精神世界与作品文本之间必然存在的深刻联系,那么,我们将能够充分地意识到,博客文学写作将会如何纵深地推进作家与读者之间的双向互动。一方面,作家可以谋求读者对自己及作品的更全面更深入的解读,更有效地实现文学写作的目的与追求;另一方面,读者也可以谋求对自己喜爱的作家及其作品的更加全面深入的理解,能够更好地从作家及其文学写作中获得营养。
       可以肯定,在博客文学写作中,作家向公众的深度开放,意味着作品文本自身的深度开放。而文本本身的这种深度开放及其相关的阅读理解将获得更加深刻的文学意义、美学意义、文化意义。
       二、博客写作:让作家享受到读者的真切关爱
       在过去通常的文学阅读与理解中,阅读行为中的读者感情付出基本上是针对作品本身的。我们可以了解到曹雪芹写作《红楼梦》时得到了许多人的同情与关爱,但读者并不能从《红楼梦》中看出作者本人的生活与感情状态。如果作家的实际生活、感情与思想的苦闷,总是掩藏在文本中,读者不能真切地体会与理解,读者对作品的喜爱,就只是局限在对文本的喜爱,作家的苦闷也无法通过读者的喜爱与关爱得到宣泄。
       这种现象,对于读者和作者都是冷酷的,无法体现人与人之间的人文关怀精神。一般来讲,读者对喜爱的作家,倾向于能够向他们表达自己的尊重与喜爱,从而能够为置身于具体社会生活矛盾中的作家送去真情与关爱。要知道作家也是人,不是超脱尘世生活的神,他们也有自己的烦恼与苦闷。有的作家就能够通过写作来宣泄,有的作家未必能够宣泄。现当代文学艺术史反复提醒着我们,为我们创造精神产品的作家与艺术家们,他们的实际生活有时非常痛苦、矛盾,诸如凡高、高庚、阮玲玉等人物。读者思考到这样的现象,也会心生精神与感情上的痛苦。优秀的读者,并不愿意把自己的阅读欣赏所获得的审美感情建立在作家的精神痛苦与生活苦闷基础上。
       博客显然为沟通作家与读者之间的感情交流提供了颇具意义的平台。我所关注博客之一,南京散文作家、江苏作协会员郑敏,以其伤感、怜悯、柔美的文风,深受读者喜爱。在她面对感情与生活困苦的时候,就不断地有许多网友或直接或间接通过我来表达对作家本人的关爱之情。有的网友甚至说:“送给她阳光,送给她温情,送给她我们所能给予的一切。”这种人与人之间的真情,对作家本人产生了很强烈的震动。郑敏为此撰写专文《拿什么奉献给你,我的紫金网友》,以示对读者关爱的感谢。从某种意义上讲,博客为作家与读者相互之间感情与精神的深度交流,实现作家与读者之间的人文关怀,搭建了一个有益于文学事业和社会事业的桥梁。这个桥梁的社会意义与文学意义决不能轻视。
       三、博客写作:纵深揭示文学写作过程的内在奥秘
       实际上,博客的功能非常广泛,并不限于文学写作活动。作家的博客写作除开文学写作外,也有非文学写作的内容。如南京作家、中国作协会员王心丽(以小说创作为主,也出版或发表有部分散文与随笔),在自己的博客日志中曾经非常详尽地记录介绍过她的作品的创作、编辑、出版、印刷过程。这对于研究人员或一般读者深入了解文学创作与出版发表动态,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此外,我本人观察和思考这些作家的博客写作,也基于美学上的一个考虑和需求。2004年“美与当代生活方式”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曾经有一位英国学者H.Johanna介绍她如何通过自己切身的艺术创作经历来体验、感受、思考艺术创作过程中的“神秘性”(uncanny)问题。这正是当今中国美学理论和文学理论界非常需要的关注和研究的问题。加上我自己对西方文学艺术与基督教文化关系的专题理论研究需要,我也在博客网页上尝试文学写作,同时也观察作家们在博客上的具体写作动态。我认为,通过作家们的博客写作,可以具体而深入地观察和了解作家们的写作过程,有助于解读文学写作过程中的深层奥秘与特点,我本人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重要收获。我相信,作家们的博客写作动态,将对我们进行文学创作心理学、文学创作美学、文学创作中的个体与主体关系问题的深层观察与研究,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雷礼锡,湖北襄樊学院中文系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