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文章写法]让学生体验写作的快乐
作者:苏元癸

《文学教育》 2006年 第07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写作教学中应如何深入学生的写作过程,参与指导学生的构思过程,一直是困扰写作教学的一大难题,要解决这一难题,我们必须努力帮助学生拔除写作过程中心理上和认识上的障碍,让学生体验写作的快乐,鼓励他们树立写作信心。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改变学生写作态度。学生的学习是由动机激发和推动的,它直接影响到自主学习的水平、进程和效果。学习兴趣是内部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是推动激励学习的最有效的动力。因此,培养学生自主探求的意识,主动发展的精神,必须把激发学生自主探求的动机和兴趣放在首位。在作文教学中,改变以往呆板的教学模式,积极运用多种手段,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创作动机,促使学生不断产生新的写作冲动,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写作活动,是一个切实可行的好方法。
       在教学《愚公移山》一课时,我组织三组学生共八个人分别扮演愚公子孙五人、愚公妻、遗孀母子和智叟,分别表演“讨论移山”、“众人移山”和“阻止移山”等场面。学生富有想象力、创造力和声情并茂的表演,把全体学生的神思带到了表演中,亲情和团队精神洋溢在教室里。之后,我便向学生说:个人的力量固然不可低估,然而,“一根筷子轻轻被折断,十根筷子牢牢抱成团”,愚公移山以亲情和团队精神为粘合剂,共度难关,感动天神,终于走出了困境。而“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这种“帮”有精神的鼓励和力量的援助两种。从《愚公移山》的故事中我们是不是得到很多深刻的感受呢?问题一提出,学生要么凝神沉思,要么低语讨论交流,作文的情绪已经被那仍然弥漫在整个教室的亲情和团队的力量所激发起来了。
       二、立足课本,拓展延伸,使课堂开放有活力。开放的语文课程以学生的语文生活经验和成长需要为依据,把教科书“这本小书”与生活“这本大书”融为一体,强调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有机联系,密切语文课堂生活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既强调语文教育的生活意义,又强调语文生活的教育意义。
       七年级语文(人教版)第一册第二单元中的“漫游语文世界”,就可以让学生在课外收集一些公益广告、新词汇、错别字、精彩店名等等活动,并以小组为单位,选出学生最感兴趣的与同学交流,分析评价,锻炼口语交际能力,分享活动的快乐。这是课堂教学的课后延伸,利用课下更广泛的资源进行实践活动,搜集更丰富的材料进一步训练,沟通了课堂内外,拓展了语文学习和运用领域,使学生贴近社会,开阔视野,并在其中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能力,探究合作的能力,使课堂开放而有活力。
       三、注意评价的多样化,引导学生修改文章。评价包括自评和互评;评价结果的呈现方式,根据实际需要,可以是书面的,可以是口头的;可以用等第表示,也可以用评语表示;还可以综合采用多种形式评价。但无论哪种方式,都应注意评价的积极性、鼓励性、建设性。比如为学生建立全面反映学生自己写作实际情况和发展过程的成长记录袋。就是评价学生写作水平的一个有效方法。
       好文章是写出来的,也是改出来的,但长期以来命题、指导、作文、批改、讲评一直成为作文教学的固定模式,语文教师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批改学生作文,然而收效却不高,很大程度上是缺少学生参与其中,缺少学生主动提高这一过程。《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修改时能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做到文通字顺”。所以教师应该把作文修改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自我的习作和反复修改中悟出写作的规律来。
       总之,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改变布置一个题目,便由学生去写的陈旧形式,要千方百计帮助学生打开畏惧作文的心理枷锁,拓展学生的作文思路,明确教学的目标及要求,改变陈旧的写作态度,让学生体验写作的快乐,使我们的学生在作文的写作中不断提高。
       苏元癸,福建尤溪县梅仙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