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文学教法]语文课堂提问的艺术
作者:江 红

《文学教育》 2006年 第07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提问是一门艺术。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只有问题的提出,才有问题的解决;没有问题,也就没有创新。同样,提问在语文教学中也是相当重要的。“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从疑问开始,有疑问才能促使学生去创新。韦志成先生指出:“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要中之要。”而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的设计,可谓是关系到阅读教学组织成败得失的一项重要工作。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设计并实施课堂提问呢?
       一、提问要切中要害,启迪思维
       教师设计问题时,要联系学生实际,激起学生思想上的波澜,点燃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如分析《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文时,我抓住这篇文章思想内容深刻、语言鲜明准确的特点,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在这篇文章中,恩格斯对马克思的逝世,不用“停止了呼吸”“心脏停止了跳动”而用“停止了思想”来表达?这个问题一提出,学生很感兴趣。于是,我抓住词语对表达思想感情的作用,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引导学生懂得马克思是无产阶级的伟大的思想家,他创造了科学共产主义的学说,他给人类留下了大量珍贵的思想财富。因此,他的逝世不同于一般的人,用“停止了思想”来说明,就十分准确地突出了马克思作为伟大思想家的形象。可见,联系实际的启迪性提问,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启发他们心灵的门户,这正是我们追求的教学艺术。
       二、提问要把握难易度,明确对象
       教师在备课时要考虑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解答问题的能力,然后设计难易适度的问题。问题不能太难,应以大多数学生经过思考能够解答为宜;也不能太易,要有一定的难度,让学生经过努力才能解答,学生一时回答不出来的,就要点播引导,或划大为小,或划难为易,为学生答题架桥铺路。如对于《失街亭》这篇文章的教学,如果这样提问:“诸葛亮为什么挥泪斩马谡?”这个问题太简单,多数学生都能以漫不经心的态度对待,这对阅读能力的培养没有多大的价值。我就换了一种方式提问:“街亭失守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街亭对蜀军有怎样的重要性?何以知之?”结果学生的反应大不一样。这些问题非经过阅读思考不能答出。在通读全文,整体思考后,多数同学能较好地回答。这样的启发提问对培养学生形成研读文本的习惯,形成分析归纳,提取文章信息等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当然,教师还要掌握学情,不同问题应找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巩固性的提问以基础差的学生为主,以考查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创造性提问,以优生回答为主,让优生带动基础差的学生拓宽思路;一般性问题要让中等学生回答,使多数学生有思考余地。课堂提问面要广,人要准,以调动全体学生积极参与。
       三、提问要富有民主性,面向全体,开拓思维
       语文教学从来就不是单边活动,而是师生互相交流的多边活动。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创造一个充满温馨、宽容的气氛,使学生感到宽松、融洽、愉快、自由、坦然,没有任何形式的压抑与强制,才能自由与自主地思考、探索,提出种种假设,无顾忌地发表见解。同时,教师要以平等的身份听取回答,以求实的态度肯定学生回答中的每一点成绩,不能拘泥己见,用现成答案去匡正学生。如教授《孔雀东南飞》一课时,当分析完全诗的内容之后,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刘兰芝既然在各方面都无可挑剔,那婆婆为何还要赶她走呢?”对这个问题,学生兴致很高。“刘兰芝没生孩子,古代讲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焦母看上了比兰芝更好的东家之女,她喜新厌旧。”“兰芝太能干了,显得婆婆太无能了,面子上过不去。”“焦母与兰芝志趣不和,脾气不相投。”“焦母与儿子多年相依为命,不愿让兰芝夺走儿子对自己的感情。”“焦母见儿子太恋家室,怕影响了前途”等等。学生们积极思考,表现得异常活跃,他们能对同一个问题做出十几个不同答案。为了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使课堂陷入僵局,我就告诉学生:“同学们说的有一定道理,已经抓住了作品的中心思想。全诗通过刘兰芝和焦仲卿的爱情悲剧,歌颂了他们忠贞爱情和反抗精神,同时也暴露了封建家长制摧残青年的丑恶本质,而焦母的所作所为正处处体现着一个封建家长的极端蛮横无理,独断专行。”这样既维护了同学们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也使同学们对作品内容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
       四、提问要选择最佳突破口,把握时机
       孔子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实践证明:教学成功的关键在于学生能否积极主动地思考。所以,课堂提问,教师要选准时机,启于愤悱之际,问于矛盾之时。若不选准时机,随时发问,就不会有一石激起千重浪的效应。提问的过程,就是教师的语言和学生思维统一的过程。必要时,教师还需设计出一套符合学生认知欲望和思维火花的问题情境,不失时机地升华学生的思维境界,引导学生走出“山重水复”的困境,开辟柳暗花明的新天地。如教授《石壕吏》这首叙事诗时,我提出:“老妇自己说‘请从吏夜归’,而且还‘急应河阳役’,是她自己要求去的,好像不是‘捉人’这个问题应怎样理解?”学生回答不得要领。我就把它暂时放下,不做解答。我提出另一问题:“老妇既说‘室中更无人’何以又说‘惟有乳下孙’?既然是‘惟有’怎么又提到‘有孙母未去’?老妇说话不是自相矛盾?”一石激起千层浪,对这个问题学生争论激烈,思维正处于最活跃状态,这时学生思维已有蓄势待发之势,我便不失时机地引导大家注意,全文中直接写吏的只有这两句,为什么题目用“石壕吏”?这说明吏在本文中作用不可忽视。我又发问:老妇致词时,“吏”在干什么?“吏”可能说些什么?如果把“吏”的话加进去,变成对话的形式,应该是怎样的?我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几个人一组相互对话,经过这样的点拨和师生互动,这些问题迎刃而解,学生也就明白老妇的话不是一口气说出来的,而是在差吏的威逼下不得不一步步交代出来的。课文省略了差吏的话,才显出似乎有矛盾,而老妇的“请”和“急”实是因为要掩护老翁,尤其要掩护有乳下孙的年轻母亲,才不得已而出口的,并非真正的主动应征。由于选择了较好的切入口,让学生换角度思考,避免了看问
       题的表面性、片面性,从而顺利地解开疑惑。
       五、提问题要围绕教学目标,切合学生实际,紧扣教材训练要点及文章精彩之处
       我在教《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这首诗时,其中“我是你十亿分之一,是你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这句话是理解的难点,也是体悟朦胧诗特点的重要语句之一。如果我泛泛讲朦胧诗的特点或诗句的理解要领可能效果不好。因而我就此诗句作了如下的设问:这两句矛盾吗?从字面上看,两句分别是什么意思?如果进一步深入还可作何理解?这一连串的问题激发了学生探究与思考的热情,进而引发对看似矛盾的诗句的仔细品味。这样提问的重要意义不仅在于引导学生关注此诗,加深对诗的印象,还在于让学生从对诗的实际探求过程中悟到读诗的要领,跨进诗的大门,形成感悟诗的能力。
       总之,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提问作为教学的组成部分,教师运用提问方式配合教学内容讲授,目的是引起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增强学生的认知能力。如果课堂提问方式不讲究方法和技巧,千篇一律,古板单调,那么,不仅教学效果差,还会引起学生的反感。所以,要使课堂提问收到良好的效果,必须讲究提问的方法和技巧。
       江红,福建南平市工业技术学校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