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拾贝者]教坛感言
作者:余逊云

《文学教育》 2006年 第06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记得读初中时的一堂语文课,老师给我们讲雷锋的故事,讲雷锋“苦难的童年”,讲雷锋的手臂被地主恶狠狠地砍了三刀。老师讲出了眼泪,同学们也都流了泪,比老师更多。除了故事感染了我们,还有老师的魅力。那时,在我的心里就暗暗地埋下了一颗当老师的种子。
       1975年,16岁的我高中毕业,适逢大队小学需要增加老师,经校长和大队干部研究决定,以我在校学习成绩好且又脱了稚气作为首选。我自然高兴,父母虽然顾虑重重但最终还是随了我的愿。初出茅庐,没有“羽扇纶巾”的气质,15岁的学生,16岁的老师,那年代那场合没有一番功夫是难以对付的。在“书到用时方恨少”时,我刻苦钻研,虚心请教。教两个年级的语文,不说“赖”,还能“行”。
       1977年恢复高考,我想抓住这个机遇提高自己。由于教书、生产队劳动和繁琐的家务集一身,加上参加这样正规的考试还是头一回,无从下手,结果令人失望。1978年,我只好报考中专,填上师范学校,总算如愿以偿。两年的师范生活,我倍感珍惜学习机会的重要,也是我有生以来真正品尝到“读书味”。毕业后,我分到乡村中学,无怨无悔,刻苦上进,后来上调到县城中学。在改革开放时代我有条件下海,但我没有动心,教书才是我生命的需要。
       人要不断地充实自己。一个教师不给自己充电,就跟不上形势的发展。师范毕业后,又继续读电大。在职读书,得吃点苦。要当班主任,要教两班课程,还要听电大广播课,听张志公讲《汉语》,听刘锡庆讲《写作》,听张传玺讲《通史》……听到晚上十二点。名师讲课,就是不同,听课就象听连播小说,听了上节,就想下节,整整听了三年。
       读书是充电,订阅教学类杂志也是充电。订《语文学习》,订《中学语文教学参考》,订《语文教学与研究》……学魏书生,学于漪,学钱梦龙,学赵谦翔……学他们的教书育人、学他们的为师为人。有“处天外遥望地球很小,居体内细察心域极宽”(魏书生语)的胸怀,有“人的能力暂时低一点不要紧,但心中的标尺不能低”(钱梦龙语)的目标,有“把教书的呐喊当做欢歌,把育人的耕耘当做舞会,把科研的探索当做旅游,把奋斗的甘苦当作咖啡”(赵谦翔语)的心境。这样,工作才会有动力,才会不放松,才会有充实感。
       人各有志。除了读书、看杂志,我还喜欢上网。先是进网吧,觉得环境于己不合,后来干脆就买来一台电脑,放在自己家里,可以尽情地玩。看各种语文网站,看人家的教案,看人家的课件,找一些材料,也学做一些课件。自己做得投入,学生上课看得开心,老教师像青年教师一样玩点“新潮”的把式,让青年教师叹服。
       做课题研究,写教学论文,也是常事。学校有等级,学生也就有层次,作校本研究很重要,光学名师那一套不顶用,名师在名校,教的都是名生。我所在的学校一般,学生也是一般,要有自己的一套。于是,有了《创造读书法的技巧与应用》、《古诗词鉴赏“五要”》、《写作兴趣诱导“五法”》、《激发学生课堂兴趣“五法”》、《“愉快写作”初探》等论文的发表,有了在省立项的校本课题研究……有了这些事做,自己很充实,比搞其他娱乐活动趣味得多,充实得多,舒坦得多。
       “爱是一切善良、高尚、刚强、温暖和光明的造物主。”1999年我当班主任时,一位年近花甲的父亲领着儿子来报到,拿出一大包缴费的钱,尽是一角、二角、五角和一元的纸币,最大的面额也是两元。不用问,看家长的穿着就知道这些钱是他的积攒。一年后,该同学想退学,我一边继续经济上援助、一边劝导他读大学可以勤工俭学,打消了他读不起大学的顾虑。三年下来,天天给他鼓励,给他安慰,总算使他坚持下来了,且考起了一所理想的大学。
       我面对的学生,绝大部分来自农村,来自父母在外面打工的家庭,从小就缺少父母的关爱,加上对充斥社会的网络文化、影视书籍文化不能正确地解读。于是一部分学生出现新潮的打扮,狂热的行为,鄙俗的语言……正面制止他,你得吃“闭门羹”;多给他关爱,有助他们转变。我买来了摄像机,把他们的上课摄下来,把他们的诗歌会摄下来,把他们的辩论会摄下来……制成光盘,然后让他们来个“自我欣赏”。我买来了许多光碟,让他们看名校学生上课,让他们看黄山、庐山和张家界等风景区的风光片,让他们看有关课文内容的文化片……然后让他们来个“自我熏陶”。我带他们上网,教他们进入学生学习网站,教他们开展中学生论坛,教他们进行益智娱乐……然后让他们来个“自我反思”。于是他们不再有新潮的打扮,狂热的行为,鄙俗的语言。都在干一个中学生可以干的事、应该干的事。我想只要给学生以关爱,他们就能变得善良而高尚。
       余逊云,江西丰城三中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