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导写者]对联知识摭谈
作者:朱厚文

《文学教育》 2006年 第06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对联,是我国一种独特的民族艺术形式,也是祖国文艺园中的一朵奇葩。它以句式自由,长短不拘,语言精练,对仗工整,音韵和谐,文采激扬,趣理鲜活,寓意深长而为人们所喜闻乐见。
       自对联出现以来,它就与人们的文化生活密不可分,并与书法、建筑、民俗相结合而深入到人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们可以将对联书之宅门厅堂,使居室生辉,也可以悬之亭台榭阁,使山水增色;可以是立身处世的格言,也可以做讽古喻今的利器;可以作为口传相对的吟答,也可以挥笔成联以书赠征对;可以是文人骚客的益智游乐,也可以是普通百姓的文艺活动。特别是到了春节,“爆竹一声除旧,桃符万户更新”,春联更使节日的气氛平添几分热闹、喜庆与祥和。
       尽管如此,但对对联的了解在青年学生中却知之甚少,好在这已引起了专家学者的重视,特别是对联知识在高考试卷中的出现,更是受人称道。为了让年轻人能较全面地了解对联,我想就自己对这方面的知识(资料)的积累与了解,谈一些对联的基本知识。
       一、何谓对联
       对联,雅称楹联、楹帖,俗称“对子”;口头对联又称应对,是以对偶形式组成的联语,它以“副”为单位,每副对联由上联(又称出句、对公或对头)和下联(又称对句、对母或对尾)组成。写法上要求做到字数相同、句法相似、平仄协调、对仗工整。但为了不以辞害意,对平仄的要求较松的情况也是可以的。有的对联还有横联,又称“横披、横额”等。
       二、对联的起源
       对联到底源于何时,学术界比较通行与权威的看法认为最初的对联是由“桃符”演变而来的。虽然它的渊源有人认为可追溯到古代诗文的“对句”,但古诗文中有重字和平仄不协调现象,还不能称为对联。到唐代格律诗兴起,有严格的对偶、对仗、平仄讲究,为对联的形式奠定了基石,但还没有出现独立意义的对联,只有“桃符”的出现才有了对联。那么“桃符”又是什么呢?这还与一段古代神话有关。
       据《山海经》记载,在度阴山上,有一棵大桃树,树下有鬼门,凡鬼都由此出入,门口有名叫神荼、郁垒两位神仙把守,凡遇到为非作歹的恶鬼时就用苇索捆去喂虎。因此,人们为了避鬼驱邪,逐渐流行在除夕之夜把两位神仙的像画在桃符板上,悬挂门旁,名为“题桃符”。所以古籍中有“春联者,即桃符也”的记载,桃符也就成了春联的最初形式。而对联的正式形成则始于后蜀。即在公元964年,后蜀主孟昶于除夕命学士辛寅逊撰词题桃符,因嫌其不工,就自己动笔写了一联:
       新年纳余庆
       嘉节号长春
       传说这是我国最早的一副对联。而对联的发展则在宋代,文学大家王安石“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的诗句,就是当时春联盛行的写照。是桃符的习俗衍生了对联。但对联的鼎盛时期还在明清时期,特别是明代,由于受到明太祖朱元璋的极度重视,使对联的创作与宣传迅猛发展,并由贴春联发展到在楼台亭阁悬挂的楹联及悼念死者的挽联等。所以,明清以来,还涌现出不少擅长撰联的行家,出版有对联创作与研究的专集,不断开展有对联的征集与竞赛等活动。
       三、对联的基本特征
       对联之所以深受群众的喜爱,除历史悠久,时政的需要,习俗使然等原因外,其中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对联自身所具有的基本特征和艺术魅力。其基本特征有四:
       l.字数相等,互不重复。
       一副对联一般没有字数限制,长的可达几百字,短的则短到一二个字。但不论长短,上下联的字数必须相等,而又应尽量做到用字不重复,特别是上下联中处于同一位置的字更不能相同,这种相同在对联上叫“合掌”,“合掌”是对联的忌讳,这是对联的一个最基本的要求。
       2.句型相应,结构相似。
       对联中句子的结构及句型,应要求上下联完全相似,即使是一副长联,也应要求上下联左右或上下相对。如:
       新春快乐
       盛世文明
       从结构看,上下联均为主谓结构。
       从句式看,上下联均为二二句式,即两字停顿一下。
       3.平仄相对,协调和谐。
       对联如诗,十分讲究平仄协调。古汉语有平上去入四声,以平声为平,以上去入为仄。现代汉语没有入声了,平仄区分以阴平阳平为平,以上、去为仄。现代对联一般以现代汉语的声调来划分。对联讲究平仄的要求是:第一,对句平仄要相对,即上下联对应位置的字应平对仄,仄对平;第二,上联末字为仄声,下联末字为平声。这样的对联读起来朗朗上口,协调和谐,这也是对联的一个重要特征。
       当然对联也有严式和宽式之分。严式要求严格遵循对联的平仄要求,宽式则只要求句型相同,平仄大体相对即可,以不害意为主。
       4.对仗工整,内容相关。
       在字字相对,结构相似,平仄协调的基础上,还要求词性对仗工整。即要求上下联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并要求内容相关,表意明确,形成整体。如:
       据传有人给鲁迅先生出了一个“独角兽”的上联,鲁迅先生对了一个“比目鱼”的下联,人们拍案叫绝。其“绝”在何处呢?请看:“比”对“独”,不是数词的数词;“目”对“角”既是名词又是量词,如此妙对,当然称绝。
       但也有内容毫不相关的特殊情况,被称为“无情对”。相传为清末名臣张之洞所创。相传张之洞有次在一个叫陶然亭的地方请客,席间张以“陶然亭”为上联征对,一客曰,若要无情,除非阁下大名为对方妙。意思是以“张之洞”对“陶然亭”,满座灿然,交口称妙。这类对联多为游戏、斗巧时所用。因特殊的情趣,也被人们接受为对联了。
       四、对联的种类
       对联的种类一般从应用范围和写作方法两个方面来划分。
       从应用范围上可分为春联、装饰联、交际联、专用联四种。
       春联是专用于庆祝春节的对联,装饰联是用于美化环境的对联。或装饰楼阁名胜,或装饰书斋卧室,或装饰名画宝砚,用途十分广泛。交际联是用于人们交往的对联,亲去赠别,朋来接风,试才斗智,以文会友,都可用联,专用联是专为某一事项而写的对联。与春联有时限上的不同,一般时间较短,如寿联、喜联、挽联等。
       从写作方法上可分为正对、反对、串对三种。这主要是说在一联之中上下联内容上的结构关系。
       正对是上下联内容相近或相关的对联。它的上下联从两个角度,两个侧面说明同一事理在内容上互为补充,为并列结构关系。如:
       艳阳照大地
       春色满人间
       此联上下联的内容相似,两联一个意思,为描写佳节来临春满人间的欢乐气氛。
       反对是上下联意思相反或相对的对联。它的上下联分别从新旧、好坏、美丑等矛盾对立的两方面来写,为转折结构关系。如《红岩》中革命志士庆祝1949年元旦时写的一副对联
       看洞中依然旧景
       望窗外已是新春
       此联上下内容相反,在对比中表达了身陷囹圄的革命者盼望解放的革命英雄主义与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因此类联内容相反,对比鲜明,艺术效果好。
       串对又称流水对,是上下联的意思为顺承连串的对联,只是把一个意思分成两句来说,其结构关系有因果、连贯、递进、条件、假设等。如宁波名医范文甫所撰的一联:
       但愿人皆健
       何妨我独贫
       此联为假设关系,其语意相连,意脉相接,仿佛一气呵成,充分表达了一个大医的风范。
       五、对联的修辞
       在创作对联时,根据不同的内容,选用不同的修辞手法,更能引人入胜,耐人寻味,传诵遐迩,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下面介绍几种常有的修辞手法。
       1.比喻,也叫打比方,是用这一事物或情状来比喻另一事物或情状,使人产生联想,如:
       福如东海长流水
       寿比南山不老松
       用东海水比喻福之广,用南山松比喻寿之长,表达了人们的尊长祈福之情,形象生动。
       2.夸张,用夸大的词句来形容某一事物以突出其特点。如:
       门辟九霄 仰步三天胜迹
       阶崇万级 俯临千嶂奇观
       此联为泰山南天门联,极力展现了泰山的高大,南天门的雄伟。
       3.拟人,把事物人格化,将人的情感注入联中。如:
       青山有幸埋忠骨
       白铁无辜铸佞臣
       这是杭州岳飞庙里的一副对联。它将青山、白铁拟人化,表达了世人对英雄的敬佩,对奸臣的憎恶。
       4.双关,利用谐音或谐义的关系,使一句话同时有两层意思,字面的一层意思是虚设,隐含的一层意思是实情。如:
       两舟并行橹速不如帆快
       八音齐奏笛清难比箫和
       此联从字面上看是描写行舟和奏乐,而实际上却是利用了谐音暗指东吴名臣鲁肃,刘邦大将樊哙,北宋名将狄青,两汉名臣萧何。据说,上联是武将出的,意为文不如武;下联是文臣对的,意为武不如文,但都不明说,用双关表意,含蓄生动。
       5.用典,是用古代典故、习俗或警语来表情达意。如上例联中的四个人名,也属用典。当然更多的是直接引用。
       6.嵌字,又称镶名,是把要反映的对象或事物的名称镶嵌在联内,暗寓褒贬,但寓意应以不露痕迹方为妙联。其字嵌在联首的称为“凤顶格”,嵌在联尾的为“燕尾格”。如:
       天下有名皆仰泽
       世间无水不朝东
       此上下联最后一字嵌有领袖的名字,表达了对一代伟人毛泽东的敬仰,是典型的“燕尾格”。嵌字还可嵌在联中的第二三四……字中,也有专门叫法,因过于繁琐,就不赘述了。
       7.数字,在对联创作中,由于对仗上的要求,要数对数,故有了数字对。如:
       花满九洲香四海
       雨滋万木绿千山
       数字,表面看似单调,但用得好,也会给对联增色。
       8.叠字,又叫复字或重言,是在一副对联中反复使用某个或某些字词。如:
       风声雨声读书声 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 事事关心
       这类联能起到突出重点,加深印象的作用,颇具特色。
       9.隐字,隐字联不同于谜语,让人费猜。是话到嘴边不明说,有意隐去所表达的意思,但读者一看便知。如:
       二三四五
       六七八九
       上联“缺一”下联“缺十”,这是利用数字的谐音来表达“衣、食”二字,反映老百姓缺衣少食。
       10.拆字,是用拆合字体的方法来吟联作对。如:
       山石岩下古木枯 此木为柴
       白水泉边少女妙 次女有姿
       一副联中有“岩、枯、柴、泉、妙、姿”六字的拆合,堪称妙联。
       11.回文,是对联词序的回环往复,顺读、倒读皆成联。如:
       雾锁山头山锁雾
       天连水尾水连天
       此联顺读倒吟皆为字同音同意同,颇有兴味。
       12.顶针,是将前一句的尾字作后一句的首字,使相邻接续的句子首尾同字相连,环环相扣。如:
       常德德山山有德
       长沙沙水水无沙
       这是长沙市沙水井亭联。联词前后相接连绵不断,当属佳联。
       13.集句,是将前人诗文的名言警句,按对联要求组成新联。如:
       无丝竹之乱耳
       乐琴书以消忧
       此联上联由刘禹锡《陋室铭》,下联由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文句引集而成。词老意新,给人以信手拈来,别具新意之感。
       以上是对联中常见的修辞表现手法,如运用得体,自然能使楹联生辉。但应注意的是,在一副对联中可以有多种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如以上4、5、9例中就有谐音、双关、用典、数字等,这会使楹联更为生动。
       六、对联的横批
       横批,又称横联、横额或横幅,是横书在对联上方的文字,它与对联共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横批的字数以二三四字不等,以四字居多,也有五六七字的,这都由对联的内容来决定。好的横批,不仅可以起到概括和补充联语内容的作用,而且还有画龙点睛之妙,是不能忽视的。
       七、对联的书写与贴法
       1.字体,从书法的角度看,对联也是书法的艺术,一副好的对联,再配上好的书法,自会使对联增色。一般情况下,贴挂在门外的对联的字体以楷、隶为宜,以显得庄重大方;堂内联的字体则以行、草为佳,以衬托室内的轻松淡雅。而仿宋体或其它几何形体的美术字,一般不宜书写对联。
       2.写法,书写对联只能直书而不可横写。长联因字数多,一行难于写下,上联应从右边顶格顺下向左写;下联应顶格从左边向右写,类似繁体字的“门”字形。横批则应横写,过去的写法是由右往左,现在是由左至右。有的对联还应按要求写上下款。对联一般不用标点符号。
       3.贴法,上联应贴(挂)在进门或面对的右边,下联则贴(挂)在左边。即按书写顺序张贴,因要求先从右边写上联,贴(挂)时上联应在右边,下联亦然。横批贴在对联上方居中位置。
       愿对联这朵民族艺术之花开得更艳丽,也愿对联这一通俗的艺术形式能让更多的人喜闻乐见,书写传承。
       朱厚文,湖北黄石理工学院医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