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导写者]培养学生作文敏感品质的途径
作者:谢凤英

《文学教育》 2006年 第06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敏感是苹果落地时的一刹那的发现,是晨曦中第一缕阳光温柔的轻抚,是蝴蝶在花丛间漫舞时蕊的颤动,是临出门时母亲一句“小心”的叮嘱……
       作文需要敏感,心存一分敏感,笔底便有三尺波澜。而我们大多数学生的作文,语言贫乏,内容空洞,思想幼稚,情感苍白,几乎不可卒读。究其原因,与缺乏敏感不无关系。那么,我们应从哪些方面来培养学生敏感的品质呢?
       一、语言敏感
       语言是写作的基础,是文章的材料,犹如砖瓦之于建筑。没有砖瓦建不起高楼,同样没有语言材料也构建不起写作的大厦。
       有人看见俊美飘逸的碑帖,便驻足凝神,潜心临摹,直至形神毕肖,这是对书法的敏感;有人看见精彩的打斗,便茶饭不思,一招一式跟着学得津津有味,有板有眼,这是对动作的敏感。那么语言的敏感呢?看到好的文章,听到好的歌词、广告词,行人口中的一句歇后语,看到报纸杂志上的一句名言,数理化教科书中的一个术语,影视片中的精彩对白,立即引起我们高度的警觉,从而惊叹之,品味之,记录之,进而在写作中想方设法地使用之,这就是语言敏感;在作文中,日记里,一个句子,没有找到合适的词语,则耿耿于怀,“语不惊人,誓不罢休”,这就是语言敏感。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生活之中时时处处有语文。对语言保持高度的敏感,适时适地的把它们记录在心,语言知识的宝库就会越来越丰富,写作时才有源头活水,调兵遣将时,才能信手拈来,灵活自如,如行云流水。
       二、材料敏感
       不少学生跟我说,老师,我能准确审题,正确立意,可我脑中空空如也,缺少材料,一上考场我就慌,狠命咬笔头,我的每篇考场作文都是咬笔头咬出来的,实在痛苦。是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无米下锅,再怎么煮,也是一锅白开水;没有材料,再怎么煞费苦心地“作”,也只能是一篇乏味之“文”。“米”从何来,从阅读中来,从生活中来。读书,读那些真正有意义的书,世界文学宝库里的书;生活,用一颗对世界敏感的心去感受生命的脉搏和体验人生的丰富。当然作为学生,不可能有很多时间去涉猎古今名著经典,也不可能有很丰富的人生体验,所以,要“米”,最直接的途径是运用好语文课本和读本,留心观察身边的人和事,注意思考和提炼。比如,我们读了《屈原列传》,至少会获得如下一些作文材料:①屈原虽放逐,仍眷顾楚国、心系怀王的忠诚和爱国情怀;②“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的“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品质;③屈原放逐,忧愁幽思而作离骚,又可用来证明逆境和苦难是人生最大的财富;④楚怀王亲小人,远贤臣,而“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的可悲可叹的历史教训;⑤因贪商于之地六百里而与盟友齐国断交,致使楚国腹背受敌,处境大困,兵挫地削,以趋于亡,又告诉我们“贪欲是最大的陷阱”,又可作“人无诚不立”的反面论据,等等。如果能象这样,对我们所学过的课文、见过的文章保持一种敏感,那么,即使是有限的阅读量,也会在我们的头脑中建起一座丰富的材料宝库。再加上注意听广播、看电视、读报刊杂志,做有心人,占据有用材料;老师讲话、谈话所引事例,同学之间的交谈和作文中一些可借鉴的材料也为我所用,到那时,只怕是下笔千言,欲罢不能,哪来的考场上的搜肠刮肚之尴尬和窘困呢?
       三、生活敏感
       杜甫敏感,忧国忧民,感时伤世,才留下了诸如“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的沉郁诗篇;李白敏感,怀才不遇,才有了“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的愤激,才有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铮铮傲骨和激昂旋律;欧·亨利敏感,才有了传递人间至真情爱的《麦琪的礼物》;莫泊桑敏感,才有了揭露资本主义社会温情脉脉的面纱下赤裸裸的金钱关系的《我的叔叔于勒》。敏感者情感细腻丰富,热爱生活。他们对发生在身边的事一定会细心体察、思考、领悟,“情动于中而发于言”,从而催生写作的欲望,点燃表达的激情。比如:
       同样是写远离父母,给家里打电话,有个学生在文中这样写道:“今天,给家里打了一个电话,通知父母我要交三百元的报考费。接电话的是母亲,她声音疲惫,却还是很爽快地答应了。我知道整日在田间劳作的父母供养三个儿女不容易,但也没办法。”而作家凌宵却这样写道:“电话里,就是那句简单的问话,‘现在过得好吗’?就是这么一句话,却总能触动我心中最娇嫩的地方,一旦被亲情左右,任何装饰都是显得苍白无力。拿着话筒,每每语未出,情已满,泪先流。生命里有些属于永恒的东西,就象回荡在心坎上的四季风,那就是亲情,是父母给予的无私的恩情。”
       母亲因劳作而疲惫的声音,竟不能激起她情感的半圈涟漪,而以一句“但也没办法”斩断了本应有的万般情思,让人大跌眼镜;而父母的一句“现在过得好吗”便触及到了作家心中最娇嫩的地方,最隐秘的所在,从而自然流泻出一大段情真意切,让读者为之泪眼模糊的心灵独白。读到这,我们不能不叹服作家那颗善感的心,那种细腻的情怀。
       又比如,为了纪念反法西斯战争暨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学校组织大家看电影,电影名叫《举起手来》。编导极尽谐趣荒诞之能事,将侵华日军丑化到了极致,引得同学们哈哈大笑。看后,大多数同学只津津乐道于其中那些好笑的情节,可有一个学生在作文中写到:“我想,在这个时候,放这场电影,目的应该是为了激起大家的爱国之情,铭记这段耻辱的历史,然而大家却在笑。我以为,用‘笑’来纪念似乎是不妥当的,即便是嘲笑。不过,既然人家这样拍,这样好笑,那就笑吧,但是决不能一笑了之,笑了之后我们还应该想想,咂摸一点不笑的成分,就像王冶秋先生读《阿Q正传》一样,笑过之后‘化为深思的眼泪’,‘会觉得它是一面镜子’,‘也许是报警器……’”
       将血与泪的历史用谐趣荒诞的手法来表现,会冲淡血色,让人们忘记苦难。小作者敏感地看到了这一点,因而出语不凡,不落窠臼,颇能警醒人。
       山川大地,蓝天白云,飞鸟走兽,春花秋月,征人怨妇,亲情友情……能造就古往今来那么多多愁善感的文人墨客,也能滋养我们的心灵,为我们插上写作的翅膀。当我们以一颗敏感的心融入生活,关注人生百态,关注民族命运,关注世界风云时,我们的内心便会变得丰富、细腻、深刻,写出来的文章自然是骨血丰满,思想深刻,富有灵气,而不是人云亦云、一览无余的乏味之作。
       作文的过程是培养学生敏感心灵的过程,是培养人的过程。语文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培养他们对语言材料的敏感,对生活全方位的敏感,让他们在点点滴滴中积累起丰富的感性材料和对生活的独到感悟,从而使他们在作文时真正做到意到笔随,游刃有余。
       谢凤英,教师,现居湖北潜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