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鉴赏者]苏武和李陵诗歌的艺术特色
作者:罗建军

《文学教育》 2006年 第06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苏武和李陵是西汉武帝时人,两人几乎同时落难匈奴,都在异国他乡历尽磨难,交情非比寻常。汉昭帝始元六年(前81年),汉朝与匈奴达成和议。当苏武回国之际,李陵置酒为苏武送行,“异域之人,一别长绝”,两人互相唱和,用诗歌表达嘱托、祝愿和依依不舍之情。“苏李诗”就是在这样一种假托的背景之下题为苏武和李陵所作的一组诗歌。
       关于“苏李诗”的作者和写作年代,历来有所争论。但现在一般认为,“苏李诗”是东汉后期文人假托苏李之名所作,写作年代应该跟《古诗十九首》相差不远。
       现在能够确认的“苏李诗”合起来共有二十二首。但“苏李诗”中最为人们所熟悉的,是南朝萧统《文选》卷二十九所收的李陵的《与苏武诗三首》和苏武的《诗四首》,这七首通常被举为“苏李诗”的代表作。
       李陵与苏武诗三首分别是:
       其一
       良时不再至,离别在须臾。屏营衢路侧,执手野踟蹰。
       仰视浮云驰,奄忽互相踰。风波一失所,各在天一隅。
       长当从此别,且复立斯须。欲因晨风发,送子以贱躯。
       其二
       嘉会难再遇,三载为千秋。临河濯长缨,念子怅悠悠。
       远望悲风至,对酒不能酬。行人怀往路,何以慰我愁?
       独有盈觞酒,与子结绸缪。
       其三
       携手上河梁,游子暮何之?徘徊蹊路侧,悢悢不得辞。
       行人难久留,各言长相思。安知非日月,弦望自有时。
       努力崇明德,皓首以为期。
       苏武诗四首分别是:
       其一
       骨肉缘枝叶,结交亦相因。四海皆兄弟,谁为行路人?
       况我连枝树,与子同一身。昔为鸳与鸯,今为参与辰。
       昔者常相近,邈若胡与秦。惟念当离别,恩情日以新。
       鹿鸣思野草,可以喻嘉宾。我有一罇酒,欲以赠远人。
       愿子留斟酌,叙此平生亲。
       其二
       黄鹄一远别,千里顾徘徊。胡马失其群,思心常依依。
       何况双飞龙,羽翼临当乖。幸有弦歌曲,可以喻中怀。
       请为游子吟,泠泠一何悲!丝竹厉清声,慷慨有余哀。
       长歌正激烈,中心怆以摧。欲展清商曲,念子不能归。
       俛仰内伤心,泪下不可挥。愿为双黄鹄,送子俱远飞。
       其三
       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欢娱在今夕,嬿婉及良时。
       征夫怀往路,起视夜何其?参辰皆已没,去去从此辞。
       握手一长叹,泪为生别滋。努力爱春华,莫忘欢乐时。
       生当复来归,死当长相思。
       其四
       烛烛晨明月,馥馥秋兰芳。芬馨良夜发,随风闻我堂。
       征夫怀远路,游子恋故乡。寒冬十二月,晨起践严霜。
       俯观江汉流,仰视浮云翔。良友远离别,各在天一方。
       山海隔中州,相去悠且长。嘉会难两遇,欢乐殊未央。
       愿君崇令德,随时爱景光。
       我们可以以这七首“苏李诗”为审美对象,领略“苏李诗”的艺术魅力。
       一、情感真挚缠绵温厚
       七首诗都是送别诗,其中有五首直接提到“别”字。“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处在汉末的动乱中,这种离别又是多么的无可奈何!七首离别诗,有的写友人之别、有的写夫妻之别、有的写骨肉兄弟之别,但情感都真挚动人。以李陵诗三首为例。
       第一首诗中的主人公是在“良时不再至,离别在须臾”的幽幽叹息中出现的。四野春草萋萋,离别之人在路侧的草野间徬徨。因为担心离别后两人像“相失”在万里天涯的云儿,所以,相送之人固执地恳求远去之人:“再多留片刻吧。”这恳求,透露着近乎绝望的哀情。斯人终究远去,在大路上渐远渐隐,送别之人发出凄惶的呜咽:“我要乘着这晨风追去呀,我要在坎坷的路上,永远伴你同行呀!”绵绵此情,似乎只有曹子建“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之句可比。
       第二首诗中相别的大约是两位伤情的友人:“三载”的醇厚友情似乎经历了“千秋”的酝酿,蓦然回头,却“嘉会”不再,这是怎样一种惊心动魄的遗憾?难怪在为友人洗濯马缨时,主人公满怀的惆怅竟如长流的河水。“远望悲风至,对酒不能酬”,原本是为了宽慰友人,才摆下这满桌的别宴的,而今竟因为怆然含戚而无力举杯相“酬”了。友人在离去的路上频频回首,送别人愁思难除,“独有盈觞酒,与子结绸缪”,结句之情深,正与王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相似。
       第三首诗似乎出自即将离去的“游子”之口。与送别者携手走上河梁的时侯,夕阳西下,暮霭沉沉。面对曲曲弯弯的前路,游子发出“游子暮何之”的苍凉喟叹;在“蹊路侧”走走停停,带着满怀的悲恨,谁又忍心说出“就此告辞”的酸楚话语;正是欲辞无语。但“行人”终究不能“久留”,“各言长相思”便成了挥手之间宽慰对方的最深情的话语。“月儿有缺有圆,人间的相聚难道就一定遥遥难期?请努力崇扬美好的德行,纵然鬓发如雪,也要千里回返与你相聚呵!”这其实只是宽慰之语,这次的“生离”,很可能便是肠断天涯的“死别”。
       “苏李诗”的情感真挚动人,但我们也应当注意到,尽管诗中主人公为离别所伤,但诗中却没有一句埋怨圭怒的言语,没有一句呼天抢地的哀号,有的只是殷殷嘱托和良好的祝愿。所以明代陆时雍在《诗镜总论》中这样评价“苏李诗”:“苏李赠言,何温而戚也!多唏涕语,而无蹶蹙声,知古人之气厚矣。”“苏李诗”的情感表达是温厚的。
       二、善于抒情
       一是注意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相结合。直接言悲、言思、言恋的字眼很多,如“怅、悲、伤、怆、愁、悢、思、恋”等。诗歌也善于借景借物抒情。诗歌为表现离别,往往设置特定的离别之境。“携手上河梁,游子暮何之?”写的是日暮之别、“寒冬十二月,晨起践严霜”,写的是清晨之别。同时,“苏李诗”也创设了许多特定的意象去表现离别,如“风、河梁、月、黄鹄、胡马、参辰、霜、山海、水、丝竹、酒、秋兰”等。这些物、景或起兴、或比况、或衬托,情融于物、情融于景,将送别之伤、辞乡之哀表现得情意缠绵,思致凄婉,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二是注意对比。“骨肉缘枝叶”本是抒写兄弟骨肉离别的。但诗人却在后面把笔触转向了与“骨肉”不同的另一种关系,这就是朋友间的交往。天下朋友之交都能亲如兄弟,不忍相别,“况我连枝树,与子同一身”,兄弟骨肉之别又该是多么的痛苦呀!诗人以密友为喻,用意在写兄弟之亲。这是以朋友写兄弟。“昔为鸳与鸯,今为参与辰。昔者常相近,邈若胡与秦。”四句想象与兄弟相处时和离别后两种截然相反的情况,前者“常相近”,一如“鸳与鸯”,何其相得;后者别如“参与辰”、“胡与秦”,几多哀愁!形成了强烈而鲜明的对比。这四句一前一后两两相对,看似重复拙钝,却反映出诗人处于人生变故中那种不堪回首、无法预期的复杂心态。这是以昔写今。“长当从此别,且复立斯须”、“愿子留斟酌,叙此平生亲”是以留写离。“欢娱在今夕,嬿婉及良时”、“芬馨良夜发,随风闻我堂”是以乐写哀。
       三是善于化用成语典故。“鹿鸣思野草,可以喻嘉宾”两句系化用《诗·小雅·鹿鸣》“呦呦鹿鸣,食野之萍。我有嘉宾,鼓瑟吹笙”之意,有兴起和借喻设筵饯别之妙。“黄鹄一远别,千里顾徘徊”化用“黄鹄一举千里”(《韩诗外传》)成语,既含称誉之意,又写怀故之状。“胡马失其群,思心常依依”化用“代马依北风”(《韩诗外传》)成语,在悲离亲别友的同时,也表现出难忘其本的心思。“游子吟”指琴曲《楚引》,“《楚引》者,楚游子龙丘高出游三年,思归故乡,望楚而长叹,故曰《楚引》”。《楚引》为思乡曲,诗歌借《楚引》表达了离别人内心深沉的悲愁。“嬿婉”语出《诗·邶风·新台》:“嬿婉求之”,和顺的样子。这里用来形容两人的爱情生活非常融洽,亲密无间。“良友远离别,各在天一方。山海隔中州,相去悠且长”四句暗用了《穆天子传》王母赠别歌中“道里悠远,山川间之”句,句句都强调一个“远”字,惜别之情显得格外浓盛。
       三、语言自然朴素
       “苏李诗”语言不尚华丽而字字发自真情,能“转意象于虚圆之中,故觉其味之长而言之美”(陆时雍《诗镜总论》)。明人谢榛称其“句平意远,不尚难字,而自然过人”(《四溟诗话》)。如“惟念当离别,恩情日以新”、“良时不再至,离别在须臾”、“行人难久留,各言长相思”、“嘉会难再遇,三载为千秋”、“四海皆兄弟,谁为行路人”、“努力爱春华,莫忘欢乐时。生当复来归,死当长相思”等皆明白如话,以浅显的语言抒真情,写真理。
       简而括之,“苏李诗”与《古诗十九首》“同一风味”(王士禛《渔洋诗话》),是一些艺术相当成熟、形式较为完整的五言古诗,也被视作五言诗成熟的一个标志,它在六朝拥有五言诗典范的地位,影响深广。钟嵘《诗品》评李陵诗为上品,杜甫也说“李陵苏武是吾师”(《解闷十二首》)。诗中名句如:“临河濯长缨,念子怅悠悠;远望悲风至,对酒不能酬”;“携手上河梁,游子暮何之;徘徊蹊路侧,悢悢不得辞”等,六朝隋唐以来广为传诵。
       罗建军,湖北黄石理工学院师范学院中文系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