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反思者]力求营造和谐自主的学习氛围
作者:黄元章

《文学教育》 2006年 第06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随着现代教育的飞速发展和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手段也在不断地更新,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发生了改变。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给学生营造一个和谐自主的学习空间,让他们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自主地学习语文知识、提升能力。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古人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直接动力。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使大脑处于最活跃的状态,能够更有效地接受信息。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只有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创设宽松的学习情境,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被动为主动,学生的主体地位也才能够得到充分的体现。例如,在教学八年级语文下册《雪》这篇课文时,可以这样导入新课:教师首先提问,“同学们见到过雪吗?”在学生回答见过之后,再让学生回忆自己见到的雪景是怎样的,并指名描述。然后,教师出示课件,打出一组投影,展示南国美丽的雪景图,并配以音乐,让学生尽情地欣赏。在这样如痴如醉的氛围中,教师再把学生唤回:“让我们再来看看鲁迅笔下的雪景又是一番什么样的景色呢?南北雪景各有什么不同呢?”在这样的氛围中引入新课,学生的学习欲望一下子就被激发起来了,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心境中自主地学习、积极地探究,这样就比强迫学生去被动地学习所收到的效果要好得多。正如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所说:“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愿望。”
       二、尊重学生,师生平等。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地位也在发生着改变,教师再也不是高高在上、指手划脚的“尊者”了,而是建立在和学生地位相互平等的基础之上的朋友关系,是合作伙伴。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抛开师道尊严,努力建立一个和谐、平等、民主的新型的师生关系。然而在我们的传统教学中,教师是权威,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只有无条件地接受、顺从。教师要学生怎么做,学生就得怎么做,没有一点自主的余地。整堂课,教师不停地讲、不停地灌,学生在下面洗耳恭听。一堂课下来,问学生听懂了些什么?学生糊里糊涂,不知所云。这样学生就变成了一台被动接受知识的机器了。更有甚者,学生在课堂上回答错了问题时,教师便挖苦、讽刺甚至辱骂。我曾亲眼见到过一位教师在学生没有回答对问题时这样骂学生:“这样一个简单的问题都回答不上,简直是蠢猪!”这样的教学,不仅打消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是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侮辱了学生的人格。美国哲学家桑塔亚那说过:“因自尊心受损而萌发出的怨气是冥顽的,直到最终也减退不了半分。”学生对老师产生了怨恨情绪,还会去积极主动地学习吗?多给学生一些微笑,微笑能产生亲和力。常言道:“亲其师,信其道”,只有充分尊重学生、信任学生、热爱学生,学生才会尊重老师,对老师产生亲切感,他们才会主动地去学习和探究,才会使整个课堂充满勃勃生机和活力,才能使课堂教学得到优化。
       三、激励评价,张扬个性。
       “爱听奉承话是一个人的天性。”这句名言道出了人的本质,对一个有思想的人来说,是没有谁不爱听奉承话的。作为学生,更是想得到老师的激励和肯定。有这样一个故事:在日本的一所小学,一位年轻的美术教师在给学生上美术课的时候,要学生画苹果,他发现一位学生把苹果画成方的了,于是他走过去问道:“小朋友,苹果都是圆的,你为什么把它画成方的呢?”这位学生回答:“妈妈昨天买回家的几只苹果放在桌子上,一不小心都滚到地上摔坏了,要是苹果是方的,就不会滚到地上。”这位老师听后,并未严厉批评这位学生,而是面带微笑的对他说道:“你画得很好,很有创见,祝你早日培育出方苹果来!”就是由于这位教师的一句鼓励的话,使那位学生后来成为了日本著名的生物学家。可见,老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影响和个性的发展是多么重要。同样的道理,在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多给学生一些激励,少一些批评和否定,即使学生回答的问题没有达到老师预想的效果,也不应该视为异端,一棍子打死。应该给予他们正确地引导、启发,给学生一个充分展示个性的广阔空间,让他们的个性得以张扬,他们便会自觉、自愿地去学习和探究,掌握知识,提高能力。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努力营造一个和谐、平等、自主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宽松、愉悦的环境中,产生求知欲望,积极投入到语文学习实践活动中,提升其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黄元章,男,湖北省恩施市屯堡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