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研究者]路遥及其小说创作
作者:白振超

《文学教育》 2006年 第06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路遥,陕西省清涧县人,当代著名作家。1949年出生于陕北山区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七岁时因为家里困难被过继给延川县农村的伯父。文革开始后受影响直到69年底才回到家里务农。这段时间里他做过许多临时性的工作,并在农村一小学教过一年书。1973年进入延安大学中文系学习,其间开始文学创作。大学毕业后,任《陕西文艺》(今为《延河》)编辑。1992年积劳成疾,英年早逝。他的作品深受广大读者的欢迎,拥有众多的读者,影响很大。《人生》被改编成电影后,引起巨大的轰动。《平凡的世界》还未完成即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现在,虽然已距作者去世十多年,而且没有经过任何商业炒作,但是在《中华读书报》多次组织的“中国读者最喜爱的20世纪100部作品”的调查中,《平凡的世界》始终名列前茅;在人民文学出版社组织出版的“百年百种优秀中国文学图书”中收有《平凡的世界》。一位当代作家的作品,能保有如此一种长久不衰的魅力,这在当代文坛是很少见的现象,应该好好分析和研究。
       一、路遥始终是严肃的作家
       路遥对待文学创作一直是很严肃的,并以此作为自己一生的追求。
       在路遥的创作道路上,在国内有两位前辈作家在创作和创作生活上对他产生过极其重大的影响,一位是秦兆阳同志,一位是柳青同志。两位前辈作家对文学和从事文学事业都有着深刻的理解和抱有一种令人尊敬的严肃态度,都直接影响了他。
       在对待生活这个问题上,他认为生活对于作家来说,就如同人和食物的关系一样。在他看来,“作家不能深刻理解生活,就不可能深刻地表现生活。对于作家来说,有生活,这还不够,必须是深刻理解了这些生活才行。只有这样,才可能在大量多重的、交错复杂的人物关系中伸缩自如,才可能对作品所要求的主题有着深邃的认识和理解,然后才可能进行艺术概括”。
       正因如此,他对当代文坛存在的不严肃对待生活的现象进行了严厉的批评。他指出当代文坛最通常的“流行病”有两种:一种不是严格地从生活出发,以“新”的刺激性为目的;另一种是闭着眼不面对生活和艺术的现实,反正过去的都是永放光辉的法宝,新出现的都是叛逆,都应该打倒。最糟的是在这两者展开论战的时候,似乎是逼迫所有的作家必须在他们之间选择此甲或彼乙,否则就可能成为“被遗忘的角落”。
       路遥很清楚在当代文坛不良现象的影响下,作为严肃作家可能面临的处境,但他甘愿处于一个被遗忘的角落,默默地创作,在“夹缝”中实现着严肃作家的追求。在创作选题上他是严肃的,有所写有所不写。他只写自己熟悉的,有丰厚积累的,有深刻认识和理解的题材。而对自己不熟悉,缺乏生活积累的领域,尽管有些故事情节很好,但坚决舍弃不写。在收集素材上他是严肃的,可以说是广收博集,不遗余力。他为创作《平凡的世界》大量阅读资料,广泛深入生活,光准备工作就用去了路遥近三年的时间。在创作过程中他也是严肃的,谈得上殚精竭虑,呕心沥血。中篇小说《人生》从1979年动笔到1982年写成,历时三年,其间二毁其稿。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从1982年开始构思到1988年完稿,历时6年,他的写作随笔《早晨从中午开始》记录了自己以生命为代价创作此书的过程。1992年11月17日,黄土高原开始落雪的时节,路遥就像完成了自己的心愿似的使命般地走了。
       二、路遥始终是关注现实的作家
       很长时期以来,现实关注精神一直是我国当代文坛的主流。但自80年代后期起,随着一系列文学思潮的不断涌现,文学逐渐彻底向个人化转变,越来越走向个人和自我。现实关注精神退出了文学舞台的主流,文学也逐渐远离了现实,淡漠于人们大众现实中的苦难和追求。在这种潮流之下,路遥始终坚持着传统的现实关注的精神,创作着关注社会人生的作品。
       路遥是一个来自于农村、也始终关注农村的作家,他的作品的取材范围,大都是他称之为“城乡交叉地带”的生活。之所以如此,首先因为这是个他最熟悉的领域。路遥是个地道的农民的儿子,一直在农村长大,又从那里出来,先到小城市,然后又到大城市参加了工作。他最熟悉的就是农村和城市的“交叉地带”,熟悉身上既带着“农村味”又带着“城市味”的人,以及在有些方面和这样的人有联系的城里人和乡里人。其次因为在路遥看来,这是个充满矛盾的、五光十色的世界。在同一块土地上的反复耕耘,他逐渐对这块土壤有了一些较深层次的理解,并充分理性地认识到它在我们整个社会生活中所具有的深刻而巨大的意义。
       路遥小说最突出的长处,就在于这种对现实生活——社会变革时代的乡村大众——的热切关注。
       与这些关注相联系的,是路遥对自己的写作对象——农民所具有的强烈而真诚的爱心。正如路遥自己所说的:“作为正统的农民的儿子,……我对中国农民的命运充满了焦灼的关切之情。我更多地关怀着他们在走向新生活过程中的艰辛与痛苦,而不仅仅是达到彼岸后的大欢乐。”在创作时则将这些强烈而真诚的爱心融入作品之中,并且以毫无保留的方式表现出来,从而对读者产生了很强的感染力。
       三、路遥始终是现实主义的作家
       路遥对现实主义可以说是情有独钟的。在创作时,总是认真实践着真正的现实主义创作手法,力求真实而本质地反映出作品所涉及的那部分生活。他认为文学的“先进”不是因为描写了“先进”的生活,而是对特定历史进程中的人类活动作了准确而深刻的描绘。生活是复杂的,人是复杂的,文学应该真实地表现出这种复杂性来,从而避免主题的浅陋和人物的简单。在这种创作思想的指导下,他创作了中篇小说《人生》。小说发表后,人们对其主题和高加林的形象解读不一,展开争鸣。这些说明了《人生》反映的生活和塑造的人物是多面的、复杂的,而不是简单的、单一的,因而也是真实的。高加林这个形象既有明显的优点,也有明显的缺点。既不是十恶不赦的坏蛋,也不是一个“完人”。他就是我们身边的一位初出茅庐,不安于现状,想通过个人的努力而改变自己命运的年轻人,这个形象的典型性就在于此。
       路遥对自己所坚持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是充满自信的。在开始写《平凡的世界》时,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及魔幻现实主义等新思潮新创作方法已经被引入到国内文坛,现实主义被讽为落后的创作方法,已经为80年代后的大多数作家所不屑。在这种潮流之中,路遥不为所动,依旧坚定地选择现实主义作为《平凡的世界》的主要创作方法。
       他如此选择,是基于几方面的原因。一是他对现实主义有深刻的认识。在我国,现实主义虽然一直号称是我们当代文学的主流,但和新近兴起的现代主义一样处于发展阶段,根本没有成熟到可以不再需要的地步。许多用所谓现实主义方法创作的作品,实际上和文学要求的现实主义精神大相径庭。如“大跃进”前后乃至“文革”中许多标榜“现实主义”的文学,实际上对现实生活作了根本性的歪曲。“文革”后,具备现实主义风格的作品逐渐出现一些,但少量的作品仍有简单化的倾向,根本谈不上总体意义上的成熟。二是他考虑到了读者的接受问题。路遥认为“考察一种文学现象是否‘过时’,目光应该投向读者大众。一般情况下,读者仍然接受和欢迎的东西,就说明它有理由继续存在。……更重要的是,出色的现实主义作品甚至可以满足各个层面的读者,而新潮作品至少在目前的中国还做不到这一点。”可以说路遥是较早地注意到了作品的可读性这一问题的严肃的文学作家。另外是出于创作的谨慎和慎重。“而这样一部以青春和生命作抵押的作品,是不能用‘实验’的态度投入的,它必须在自己认为是较可靠的、能够把握的条件下进行。”
       事实证明了路遥选择的正确性,洋洋百万字的《平凡的世界》取得了巨大成功,不仅是路遥的创作高峰,也是中国文学创作高峰,更是我国当代文学现实主义的创作高峰。他的作品至今依然广受读者的欢迎,也证明了现实主义在21世纪也没有过时,现实主义的作品依然拥有着广大的读者。
       路遥在把《平凡的世界》这贵重的礼物送给我们之后,就离我们远去了。在当下文坛,像《平凡的世界》这样关注现实、能够使我们产生共鸣的作品已经是微乎其微,比它更好的,更能表达我们的心愿又能引领我们走向更高的思想境界和美学理想的作品,就更是难觅踪影了。由此我们不难认识到,路遥在各种文学潮流面前所表现出来的不追西、不追风,始终坚持自己的坚持,追求自己的追求的独立品格,对于一位作家来说是多么的可贵。
       参考文献:
       路遥:《路遥全集》广州出版社、太白文艺出版社,2000。
       白振超,河南宝丰教师进修学校教师,现为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育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