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探索者]语文课的设疑教学
作者:孙贤芬

《文学教育》 2006年 第06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学起于思,而思源于疑。《学记》曰:“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这说明学生的求知欲望是从一个个疑问开始的。《新课程标准》也指出:培养学生对事物的好奇心,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探究兴趣,具有问题意识,这是综合性学习的前提。教学中教师能主动创设问题情境,恰当地引导学生设疑,可以变课堂为一种引起学生极大兴趣的,向知识领域积极探索的活动,可以更好地开发学生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
       一、扣住题目设疑,激发学习兴趣。
       题目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是文章的窗口。教学时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养成读文章先读题目并由题目而产生疑问的好习惯。从题目入手引导学生大胆提问,不仅能使一个个疑难问题迎刃而解,而且能让语文教学成为思考想象的翅膀,任学生去设疑,在思维活动中飞翔。
       例如:教学《冬眠》一文,我让学生读题想一想:你读了这个题目想知道什么?这一问题的提出,激起了他们思维的火花,学生很快地提出了三个方面的问题:①什么叫冬眠?②课文讲什么动物冬眠?③它是怎样进行冬眠的?教师对学生的提问给予充分的肯定,并要求他们带着问题去读课文,边读边想,质疑问难,这样,不仅增强了学习的自主性,而且对文章的内容也有了大概的了解,为理解课文打下了基础,读有所获。
       二、教给方法,激发学生问题意识。
       过河总得解决桥或船的问题,提问也得解决方法问题。学生提问就像小孩初学走路,有一个学习过程。教师要教给他们提问的方法。例如,教学新课时教师有意识地读一段话或几个自然段或整篇课文,然后提出问题让大家思考,提问的内容或是词句方面的,或是文章中心、内容方面的,或是写作特点方面的,或是前后课程相联系的等,教学生围绕问题细读课文并要求学生在文中圈点批画,放手让他们试试,让他们围绕问题进行合作研讨,互补互查,交流、总结等逐步寻求答案。这样为学生提供创设问题的机遇,可以激发学生主动创设问题的意识,诱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三、抓住重点发问,理解文章内容。
       文章的重点部分是文章的精髓,是读者理解文章内容的关键。教学中教师能引导学生抓住重点部分精读、深读、进行发问,对理解文章内容有很大的帮助。比如:教学《捞铁牛》一文,在了解捞的原因后,引导学生抓住三四五3个重点段进行发问,再经过读书、思考、讨论,学生又通过设疑,明白了“泥沙减少——船身上浮——绳子绷紧——铁牛往上拔”的因果关系,从对重点段捞铁牛的准备和过程的具体记叙的研读中,课件的展示中,质疑问难中,学生感知了和尚对水的浮力的利用,感受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进而理解了文章的内容,受到爱科学,学科学的思想教育。学生之间还进行拓展性的挑战竞赛“假如当时你也在场,不用和尚的方法,还能用别的方法把笨重的铁牛捞上来吗?要是现在呢?”学生的答案多种多样,想象相当丰富,这不仅理解、延展了课文内容,还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了锻炼。
       四、抓住内容设疑,培养创新思维。
       着力培养学生的设疑能力,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关键,也是语文教学目的之所在。经过阅读课文,质疑问难,对文章的内容、中心、表现的主题、写作方法有所掌握,怎样向创造性思维发展呢?在阅读的基础上,展开想象的翅膀,将头脑中的表象重新组合成新形象。如:学习课文《雨中》,当学生感知课文内容后,便启发学生设疑:傍晚,雨中发生了一件什么事?为什么“这一切发生得这样突然,又结束得这样迅速”?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通过设疑促读,读中解惑,学生在问题中共同讨论,寻求答案,探究知识,又在读悟训练中进入了课文意境。随后引导学生设疑探讨:假如你正路过那里,会怎么做?此时学生完全把自己置身于雨中助人为乐的场景中,接着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进行作文。一步步问,一步步想,一步步写,不仅使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领悟了主题,受到了助人为乐、不求回报高尚情操的陶冶,而且锻炼了学生创造性的思维。
       学问,学问,要学必问,问是开山的斧,问是深耕的犁。教学中教师除教给学生设计疑问的方法外,还要给学生提供创设问题的机遇,激发他们主动创设问题意识,诱发他们思维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鼓励他们爱问、多问、会问,在问题中自主学习,探究知识,从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孙贤芬,女,教师,现居湖北保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