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探索者]开发语文教学中的学生资源
作者:许开松

《文学教育》 2006年 第06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从学习主体中获取语文教学资源应作为开发课程资源的路径之一。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自主性决定了源自学生的语文教学资源的丰富性。由于先天的智力、家庭环境和个人用功程度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各种能力都会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如有的学生善于发现有价值的问题,有的学生有较强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的则具备独特的表达能力。这些差异性,为教师提供了大量的教学研究和实践时可利用的资源。这些资源取之于生,用之于师和生,将在教学中起到积极的作用,收到良好的效果。在此,笔者结合自己利用源自学生生成资源实施语文教学的几点尝试谈谈个人的思考:
       1.拈取质疑中的生成性资源。在一个班集体里,学生有参与课堂教学或对课堂教学发表意见的权利。语文课怎么上,怎样符合学生的实际和需要,这就要多和学生商量,符合学生实际需要了,他们上语文课的兴趣就浓了。而这一过程中,对学生的质疑问难这一环节是应引起重视的。而一味地吃透教材教参,一味地营构教学思路和设计教学方法,而后再去上课,这种过于强调接受性学习的现状忽视了课程生成的倾向,其教学指向依然不是学生如何去学,而是教师如何去教。如学习《荷塘月色》一文前,我征求学生的意见时,有的学生说:《荷塘月色》总的来说是作者要借宁静的夜景来抒那不宁静的心情。这说明他痛苦、郁闷是何等的深沉,我们在预习中,看到有些参考书上说这篇文章浸透了作者“淡淡的哀愁和淡淡的喜悦”之情,可我怎么总是读不出那种“淡淡的喜悦之情”呢?带着这一从学生中生成的重难点,我组织、引导学生在课堂上有针对性地鉴赏荷塘内部的月色及相关的写独处感受的文字,仔细玩味作者对那素淡朦胧美景的描绘,反复体验作者抒写内心独白的文字,让学生从字里行间切身地感受到了安谧的景色带给作者难得的片刻的逍遥和淡淡的喜悦之情。满足学生的需要,其前提是要给学生营构一个宽松民主的氛围,在这种氛围中,他们会主动地质疑问难,积极地参与探究,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因此,在课程实施中,教师若能善于从学生的思考中拈出有价值的东西,把它作为教学过程的“生成”资源,因势利导,就能突破预设的课程圈子,走向自主、开放的自由天地,从而使教师的教学智慧和学生的独立思考得到充分发展。
       2.利用习得中的反馈性资源。获得源自学生的语文教学资源,要求语文教师自觉地做一个及时收集学生语文资源的有心人。理想的源自学生的语文教学资源应是:切实把握学科特点的学习经验,确有见地的课文解读,确有水平的优秀作文,还应有反应学生成长过程的动态流程资源,既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这些资源应该是十分丰富的,也是十分可贵的,因为它是语文教学中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可贵结晶。比如作文水平,在一个班级内部就有差异性和独特性。有的学生的作文水平不但超过其他同学,而且超过老师,有些优秀作文实为教师所不及。若将其及时反馈给学生主体,就会生成新的可贵的课程资源。有一次,在学完房龙的《〈宽容〉序言》一文后,布置学生写一篇以“宽容”为话题的随堂作文,要求写成议论文。收上来后,在批阅过程中,若孤立地看每一篇作文,似乎都不尽如人意,不少学生很难说出几层道理来,材料贫乏,其论证思路也狭窄,这的确成了这次写作议论文的一个难点。但其中又有不少习作又有一些可取之处。于是,我把所教两个班(一个理科班和一个文科班)的学生作文中的一些可取的见解和事例汇集起来,形成了一份颇为丰富的论点和论据材料。如论点方面的:“宽容使人的心胸更开阔”,“宽容使友谊更加牢固”,“宽容的环境使社会生活更加和谐”,“宽容使家庭更加和睦”,“宽容是化解矛盾的良药”如反面的有“孙庞斗智”、“周瑜之死”等等。我将这些源自学生习作中的可贵材料和认识及时反馈给学生,让学生再选择其中若干点来写,并按一定的逻辑思维展开。再次收上来后,我看到了一篇篇观点明确、论证充分、说服力极强的闪耀着智慧光芒的佳作。这一通过反馈资源获取的成效,总比教师个人绞尽脑汁、费尽心思为学生预设的写作素材和思路要鲜活要宽泛得多。这确实是“生生互动”的效果。
       3.引进学哥学姊的相应性资源。面对着现在教室里坐着的这群学生正在学习的“某个内容”,就自然联想到本校往届生中在与之相应时期也学过相同的“某个内容”,并在眼前呈现他们在“某个内容”的学习中所创造的相应的优秀的学习成果。此时,若顺手拿来作为学弟学妹们的借鉴与参考,既可以激发其学习兴趣,又可使其对相应性资源的领悟和借鉴。如在一次考试的试卷上曾经出现过这样一道题:
       湖北省名胜众多,黄鹤楼、武当山、三游洞、西塞山、琴台、赤壁……每一处名胜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请任选湖北省的两处名胜分别为上下联的写作对象,拟写一副对联。
       对这道题,而今的学生在试卷上的作答令我不甚满意。由此我联想到了2005届毕业生的压轴试卷中曾出现过这道训练题,何不及时引进他们创造的经典成果呢?于是我便从“文档”中抽出了原三(8)班黄云艳和罗利两同学拟写的两幅优秀对联展示给眼下的学生:“赤壁矶上还存东坡笔墨,黄鹤楼中犹有青莲笛声”、“临赤壁叹武侯周郎英姿豪爽,观琴台感伯牙子期知音情深”。之后,引导学生从这两幅对联中总结出了写好对联的方法,再让学生试着写对联,果然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下面是学生当堂练习生成的新课程资源:“虎踞龙盘山游洞,钟灵毓秀武当山”、“登黄鹤楼倾听笛声哀婉,游赤壁矶重温战火雄风”、“西塞山前观白鹭,荆州城里祭云长”、“坐琴台听高山流水寻一代知己,临赤壁感明月清风觅千古英雄”、“苏子泛舟游赤壁,伯牙奏乐赴琴台”、“游长江三峡览巫峡神女,登武昌蛇山听江城玉笛”……。
       通过展示往届生文档中库存的学习资源,唤醒了学生积极的参与意识,触发了学生的表达灵感,也让学生体验到了通过自主实践而获取新成果的快乐。又如,学生练笔写《水的联想》,我曾展示了一篇于1997年第4期《中学语文》(学生版)上发表的题为《读河》的文章,这篇文章是我以前的学生鄢玉红的佳作,文末有我的评点。通过交流,顿时就有学生悟出了由“水”可以联想到小河,由小河的形象又可联想到母亲那条爱河的伟大、深厚、温柔和细腻,并从中感受到了联想和想象在散文中运用的妙处。再如,在庆祝建国56周年的日子里,学生以“歌颂祖国”为话题作文,我展示了一篇发表在由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东方之珠,我拥抱你》一书上的题为《香港回归时所想到的》的佳作。这篇作文堪称精品,是1997年我班学生贺璇创作的。当年在由湖北省教育学会中学语文专业委员会组织的第七届全省中学生作文竞赛中获得一等奖。小作者在文中用自己稚嫩的笔吐露出对香港同胞期盼的眷恋之情,讴歌了祖国母亲的慈祥伟大。通过展示交流,学生不仅从这篇获奖作文中体悟到了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感受到了这篇作品语言文字的魅力,也从中获得了写作散文再现生活画面的一些技巧。展示过去的学哥学姊们在相应学段或学习相似内容中所创造的优秀学习成果,会拉近作为学习主体(学生)与学习客体(阅读和表达)之间的距离,从而于无形中产生一种激励机制,形成一股强大的亲和力与内驱力。
       当然,新课程视野下的“校本”课程资源是丰富多彩的,诸如校园文化资源、学科资源、实验操作资源、图书馆资源、社区资源、媒体网络资源、风土人情、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资源等等。我认为,天天伴随我们教师身边的学习主体——学生自身也是校本资源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因为教师的作用就是引导学生,使学生得以提高。因此,必须高度尊重并充分使用源自学生的资源,这既是对学生学习态度和创造性学习成果的高度肯定,也是对学生人生的一种评价和激励。这正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所云:“先生之最大的快乐,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说得正确些,先生创造学生,学生也创造先生,学生先生合作而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的活人。”
       许开松,湖北公安第二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