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探索争鸣]中学语文古诗文注释指误
作者:李彩云

《文学教育》 2006年 第05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全国通用教材(人教版)中学语文课本古诗文的注释,多年来几经专家审定修改,渐臻完善,但仍难免存在多处错误。近年来有专家撰文指出了一些错误和问题,如《语文教学与研究》2004年第26期发表范建国先生的《初中文言文注释榷误》等。这无疑对教学和教材修订起到及时雨的作用。笔者在后来的教学中又发现一些注释错误,兹举数例予以辩证。
       一、初中《语文》第四册李商隐《无题》“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之“看”,课本注为“看:尝试”。误,应解为“表示尝试的助词,用在动词之后,相当于‘看看’的意思。读作平声。”课本解为“尝试”,就变成动词了。
       近人张相《诗词曲语词汇释》对“看”字的释义中有一义项曰:“看,尝试之辞,如云试试看。白居易《松下赠琴客》诗:‘偶因群动息,试拨一声看。’李商隐《无题诗》:‘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皆其例也。”课本注者草率地抄下了其中的“尝试”二字作注,遂酿成错误。周汝昌先生在赏析这首诗时特意解释道:“‘探看’不是俗语白话中的连词,‘探’为主字,‘看’是‘试试看’的那个‘看’字的意思。”(见上海辞书出版社《唐诗鉴赏辞典》)这是非常正确的解说。但《汉语大词典》却将“探看”作为一个词语,解释为“探寻”。《汉语大词典》“探看”词条共有两个义项,第一义项为“探寻”,仅引李商隐《无题》“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两句为例句。这可能是专为李商隐此诗而立的义项,亦可通。不过,“探寻”实际上只解出“探”字,而忽略了“看”字,于诗意终不完美。
       二、初中《语文》第五册欧阳修《醉翁亭记》“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之“临”字,课本注为“临:靠近”。大误,应解为“居高处朝向低处”,或“居上视下”。
       据许慎《说文》及林义光《文源》解释,“临”的原始意义就是“人俯视众物”,也即由上看下,居高面低。“临”的原始意思在古诗文中特别常用。如《荀子·劝学》:“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阮籍《咏怀诗》之十三:“登高临四野,北望青山阿。”现代常用词语“居高临下”、“如临深渊”等等,其中“临”字都是用原始意思。“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的“临”也是用其原始意思。而“靠近”“接近”“临近”则是“临”的引申意思之一。如岑参诗:“野店临官路,重城压御堤。”(《产水东店送唐子归嵩阳》)现代语言“临窗户做针线活”等等,其“临”字皆是“靠近”的意思。如果将“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的“临”解释为“靠近”,则全句意思显然不通。
       三、初中《语文》第五册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秋高风怒号”之“秋高”,课本注为“秋高:秋深”。误,应解为“秋日天空澄澈、高朗”。《汉语大词典》“秋高”词条曰:“谓秋日天空澄澈、高爽。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清仇兆熬《杜少陵集详注》在“八月秋高风怒号”句下注曰:“《楚辞》:‘秋高而气清’。”现代有常用成语“秋高气爽”,出自杜甫诗《崔氏东山草堂》:“高秋爽气相鲜新。”也是形容秋日天空高朗明净,气候凉爽宜人。这样的天气,未必是深秋才有,杜甫诗句说“八月秋高”,“八月”是仲秋而不是深秋,到九月才算深秋。所以,将“秋高”解释为“秋深”,不仅于史无据,而且损害了诗句的内涵。
       从以上数例,并联系近年其他专家指出的一系列注释错误来看,中学语文课本的古诗文注释的工作,仍然存在不够慎重的问题,必须引起教材建设者们的高度重视。作为具有权威性、普及性、导向性以及全国语文教学和考试命题依据的课本,其古诗文注释部分必须要经过高校专家学者的反复讨论方可使用。
       李彩云,安徽肥东县职教中心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