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短笛无腔]骨头杂说
作者:耿 法

《杂文月刊(选刊版)》 2005年 第03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一、做人,是要有一点硬骨头的。患软骨症者总也直不起腰,就像《法门寺》里的贾桂,奴颜婢膝,别人让他坐,他说站惯了。
       二、骨头与灵魂当是一个整体。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鲁迅又是民族魂,中华民族崇高气节和精神的象征。二者浑然一体,不可分割。
       三、如今文艺缺钙,患了某种程度的软骨症。试看电视屏幕,皇权思想飞扬跋扈,神气活现,一个频道又一个频道,臣民皆一片“嗻”声,跪倒在地,山呼万岁,似乎全都断了脊梁骨。编剧热衷编,导演热衷导,演员热衷演,更不幸的是也有不少观众热衷看,他们说,不看这还有什么可看的呢?我们这个民族亟须精神补钙。
       四、我诧异,骨头和骨头的价值竟如此不同:在广西,二战时美国人的骸骨散失、埋葬了几十年,发动中国农民漫山遍野搜寻,千方百计找到后,棺材上覆盖美国国旗,举行隆重仪式,空运回国;可一位中国农民在寻找骨头时摔了一跤,跌断了骨头,当地政府给200元钱就打发回家了。
       五、描写骨头的古诗还不少,“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等,皆脍炙人口。可是我最欣赏的是李贺的《马诗二十三首》(其四)中的两句:“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诗人以马自喻,表现了一种凛然的志气和骨气。在恶劣的境遇下,即使被折磨得瘦骨嶙峋,也依然骨带铜声。这是一种境界,一种真正的骨气,蕴意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