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课文研析]《秋水》主旨辨析
作者:杨冬梅

《文学教育》 2006年 第05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关于《秋水》的主旨,高中语文教参这样解释:“一个人的见识总是有限的,经过比较就会显示出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北京大学出版社江少川主编的《新编大学语文》中《秋水》课后简析:“本文阐明了这样一个道理:在广大的宇宙中,人的认识和判断受到时间和空间等客观条件的限制,具有相对性。它给今人的启迪是:人们不能满足于个人的所见所闻,应谦虚好学,努力向上。”学生在回答《秋水》的主旨时也都如法炮制,但我认为:这样的理解与道家“清静无为”、“消极避世”的哲学思想有较明显的矛盾冲突,似是积极入世的儒家哲学思想。《秋水》给今人的启迪意义并非主旨,过于强调它的积极意义容易给学生造成误解。
       其实,庄子《秋水》的写作意图主要是宣扬相对主义的认识论,“道”的无限性。他认为,无论是大小、多少、长短、有无,还是贵贱、得失、生死,都是相对的,不确定的,没有明确界限,由此,他陷入了物的“齐一”论和理的无是非观。在他的心目中,只有那个以“无”的形态存在的先验的“道”,才是至高无上的,绝对的。虽有一些朴素的辩证法因素,但却时常陷入诡辩。
       对这种极端的相对主义,列宁曾给予明确批判。他说:“对于客观的辩证法来说,相对中有绝对。对于主观主义和诡辩来说,相对只是相对的,是排斥绝对的。”显然,庄子把相对绝对化是不符合辩证法的。
       《新编大学语文》中节选了《庄子·秋水篇》七个部分中的第一部分,文章以寓言形式,虚构了河泊和海神若两个人物,假托海神若以自然之大、天地无穷来开导河泊,阐明了庄子自己的观点:人的认识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具有相对性。海神若就是庄子思想的化身。文中庄子的本意并不是课后简析所提示的积极意义,河伯顿悟的道理是“个人渺小,天地无穷”,他认为,人的认识要受到三方面的限制:一是“拘于虚”,即受到空间的限制;二是“笃于时”,即受到时间的限制;三是“束于教”,即受到后天教育的限制。相对来说,黄河,大海与天地相比是沧海一粟,人类只是万物中的一种,至于伯夷的节操,孔子的渊博更是微不足道的,可笑的。片面夸大了事物的相对性,否定了相对真理。按他的说法,宇宙是庄严神圣的,是不可能被人类认知的,个人的一切更是渺小的,这在认识论上就陷入了相对主义的泥潭。这是典型的道家虚无主义思想。
       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走出误区,辨析《秋水》的本意以及这篇文章客观上给人的启迪意义。明确:一方面《秋水》确有相对主义、虚无主义的思想,这些都与老庄“清静无为”、“顺其自然”的消极避世哲学思想是一致的。另一方面,它关于宇宙无限、认识无止境的观点,客观上,对鞭策人们永远不要局于个人有限的见闻,永远不要骄傲自满,有很大的启发和教育意义。通过辨析使学生对庄子的哲学思想有了更具体、更全面、更准确的理解。
       《秋水》的主旨在于宣扬事物的相对性,却让我们看到了视野的局限和谦虚的必要,这种作者主观立意和作品客观意义相分离的主旨“分裂”现象,还在庄子《庖丁解牛》中表现出来:《庖丁解牛》同样反映的是道法自然的道家思想。宰牛到了艺术的境界,目无全牛,只有认识其结构,皮肉筋骨组合的规律,顺其自然,才能游刃有余。用故事演绎保身、全身、养亲、尽年的人生旨趣,主旨在消极出世。同样,人类在无限宇宙中也是渺小无奈的,如同在夹缝中生存,遵从自然规律才能得以全生保身。原文的开头两句就揭示出“吾生也有涯,而知之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其意为:生命有限,而知识是无穷无尽的,用有限的生命,追求无限的知识,危险啊。本意是消极的,虚无主义的,有局限性。但客观上给我们的启示:注重实践,敬业求精、遵循自然规律,就能游刃有余。
       杨冬梅,女,陕西宜君人,新疆兵团警官高等专科学校高级讲师,从事大学语文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