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作家研究]刘绍棠运河文学的美学分析
作者:马丽景

《文学教育》 2006年 第05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刘绍棠(1936—1997)13岁开始发表作品,15岁成名,被誉为“神童”作家。青少年时代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集《青枝绿叶》、《山楂的歌声》、《中秋节》、《瓜棚记》、《私访记》和长篇小说《运河的桨声》、《夏天》。这一时期的作品清新、淡雅,把土改后的农村写得嫩苗遍野,生机盎然,受孙犁作品深刻影响,有社会主义“田园牧歌”之美誉。后遭波折,益增其华,出版长篇小说12部:《地火》、《春草》、《狼烟》、《京门脸子》、《豆棚瓜架雨如丝》、《这个年月》、《十步香草》、《敬柳亭说书》、《野婚》、《水边人的哀乐故事》、《孤村》、《村妇》(第一部),中篇小说《蒲柳人家》、《花街》、《小荷才露尖尖角》等四十余部。另有《刘绍棠文集·大运河乡土文学体系》(10卷)出版。刘绍棠将“荷花淀派”的柔媚、清丽之美与“燕赵文化”的阳刚、劲健之美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建立了独具风采的大运河乡土文学体系。他描绘、讴歌走在时代前列的美好的人,挖掘、扶持代表时代前进方向、显示时代本质与主流的美好事物,描摹、展示充满诗情画意的乡风水色、世俗人情。简言之,表现、赞颂人世之美,即人的美,地区的美,风光景色的美,是刘绍棠乡土小说最突出的特点。刘绍棠小说的语言生动、活泼、含蓄、优美、形象、富有诗情画意和音乐性,受到广泛的赞扬和很高的评价。
       一、真实之美
       刘绍棠把真实看成为艺术的生命,所以他的小说从历史背景、故事情节到人物性格,都力求真实。
       (1)历史背景真实。他的一百余部(篇)小说的故事,都是在一定历史背景下产生的,从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到新中国成立以后发生的历次重大历史事件,在他的小说中都有反映。谈他的小说,就像谈京东北运河两岸人民半个多世纪以来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编年史,真实可靠。
       (2)故事情节真实。真实的情节可以使读者深信不疑,产生巨大的魅力。刘绍棠在这方面很有生活根底和表达能力。小说《春草》中夏竞雄去鹊桥村探望亲密战友农民女青年芳倌儿,芳倌儿忙着给他做饭,他想帮助干点什么,“芳倌儿让他挑两筲水,浇浇篱根的豆角”,结果他却把水筲沉了井底,芳倌儿早就预料到会有此结果,找来一根麻绳,把铁钩拴在麻绳上扔下井去,“手腕轻轻抖动一下,就像囊中取物,不但捞上水筲,而且带上满漂漂一筲水。”这个情节非常真实,连具体的动作都真的不能再真,它反映了知识分子虽有知识,但知识并不完全,在生产斗争和社会斗争中的许多问题,还需要向实践着的劳动者学习,也反映了芳倌儿的善良与智慧。夏竞雄要把筲掉进井里,是她意料之中的事情,因此她不慌不忙,毫不责怪,非常耐心地把筲捞上来。这个情节是生活中有的,刘绍棠把它撷取过来,使人感到夏竞雄美,芳倌儿更美。刘绍棠的小说很重视具体情节的真实性,强调细节的描写要真实、准确、精致。
       (3)人物感情真实。真实的感情更能打动人心。刘绍棠善于写事,更善于写情。他写情可以写得叫人心跳脸热以至掉眼泪。这种例子在刘绍棠的小说中比比皆是。小说《地火》中雷响与雨梅相恋,雨梅为雷响补裤子的情节,写的生动感人,写出了青年男女爱情的纯洁,写出了中国农民关心他人比关心自己为重的风格,更写出了农家妇女雨梅的复杂心情,“心里一热又一酸”,“背过脸去”,“嗯了一声”,脸“滚烫滚烫”,心“扑腾扑腾”,活现了一个农家少女初恋的心态,美好的心灵跃然纸上,十分感人。
       二、人物之美
       崇高即美,美即崇高。刘绍棠的小说,每一部(篇)都有明确的指导思想:歌颂正义,表现崇高,激励人们向上。他把表现崇高当成他的小说的使命。刘绍棠的“运河文学”塑造出了数以百计的崇高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形象沉实、凝重、丰厚、精湛,构成了独领风骚、富丽堂皇的刘绍棠大运河乡土文学体系的大厦。
       革命斗争出生入死,最能体现品格的崇高。刘绍棠反映革命斗争的小说,塑造了许多品格高尚、勇于斗争、勇于牺牲的革命的英雄人物,感人至深。《地火》、《春草》、《狼烟》三部长篇,塑造了蒲葵、俞昌蒲、夏竞雄、龙乌骓、叶荷、雷响等一批在党的直接领导或者影响下向敌伪和国民党反动派进行忘我斗争的典型。此外,也下力气写了一些有英雄行为的一般群众。小说《草莽》中的“桑家班”桑铁瓮父子就是这样的典型。桑铁瓮的崇高表现在他自己穷困潦倒,但不忘阶级姐妹,为搭救受苦女孩,豁出身家性命。故事加入了江湖义气色彩,更使人看到桑铁翁的纯朴憨厚,格外感人,也就格外美。刘绍棠还善于从平常的日常生活中,发现崇高,加以表现。小说《碧桃》中的女青年碧桃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拉扯戈弋的孩子沉香,没有一点共产主义思想是做不到的。这是生活中的琐事,但刘绍棠从中发现了闪光的思想,加以升华,创造出崇高而感人的形象,带给读者美感。
       人物美常常与善相伴而行,美常常体现着善,善也常常表现为美。刘绍棠深明此义。他笔下的劳动人民都是善良的,因而也是美好可爱的。一般情况下与人为善当然好,而在危难之中与人为善就格外闪光。刘绍棠很善于把握这种环节。
       刘绍棠的作品塑造了许多土生土长的农家女儿。他把她们当作《红楼梦》的十二金钗来讴歌。这些土生土长的农家女儿勤劳、善良、多情重义、爱憎分明、对爱情忠贞不渝、为正义和真理可以献出一切。她们心灵纯洁如玉,品格高贵似金。如果把她们当中的每个人单独摆出来,似乎还显不出有什么特殊的价值,但是,将她们列起队来整体观瞻,却显得是那样的威武雄壮,引人瞩目。她们以罕见的聪明才智和真善美的道德力量,组成了一个光彩照人的女儿国。这个女儿国同样是中华民族的脊梁。这个女儿国是人类文明准则的展览中心。在刘绍棠的大运河乡土文学体系里,他以七百万字的宏伟规模,专门描写、赞美普通劳动妇女的智慧与才干、道德与情操,带给读者至真至美的享受。
       三、景物之美
       淋漓酣畅的描写大运河风光景色之美,正是刘绍棠反映崭新的农村生活的艺术手段。它描绘出新时代中国农村的真面貌,唤起人们对生活、对时代、对祖国热爱的美好情感。刘绍棠在十六岁发表了《青枝绿叶》、《摆渡口》和《大青骡子》以后,他的小说便闪烁出异彩动人的光辉,一篇篇小说仿佛都像水彩画、油画一般鲜亮迷人。长篇小说《运河的桨声》和《夏天》中对运河乡风水色的描写发展到了铺天盖地的程度。刘绍棠把280里北运河描写得实在是太深太透了,他对这一地区的每棵水柳、每条小河、每株蒲苇、每条藤萝、每座篱笆和土屋、每条小船和瓜棚、每堆泥沙和草丛、每条水汊和每块池塘、每只小鸟和蜂蝶,都怀有赤子恋乡一般的深情。刘绍棠十六岁以后的作品都给我们描绘出独一无二、芳香浓郁的仙镜,使人着迷,令人神往。在近七百万字的40多种书里,刘绍棠为我们奉献出无数幅诗情画意的生活图景。春夏秋冬,拂晓夕阳、蓝天绿野,瓜棚柳巷,房舍庭院,骡马牛羊,瓜果梨枣,五谷杂粮,在刘绍棠生花妙笔下,无一不显露出特殊秀美的姿容,无处没有作家怀恋故土、乡亲的炽热情感的激荡。刘绍棠不愧是描写运河风光景色的巨匠。
       四、语言之美
       孙犁给予刘绍棠的文学语言以极高的评价:绍棠幼年,人称卓异,读书甚多,加上童年练就的写作基本功,他的语言功力很深,词汇非常丰富,下笔恣肆汪洋。“恣肆汪洋”极其准确地概括了刘绍棠“运河文学”的语言风格。恣肆汪洋是一种富丽堂皇之美。
       刘绍棠的“运河文学”产生伊始,语言就呈现出活泼动人、文采斐然的美。“运河文学”语言,像水彩画一样多声多姿多彩,其特色可梳理为多声的音乐美,多样的色彩美,多姿态的形象美。
       刘绍棠“运河文学”语言有鼓点般跳荡的韵律基调。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增加了语言的音乐感。用排比,使音韵铿锵恢宏;用博喻,使节奏气势峥嵘;用顶针,使旋律自然流畅;用对偶,使乐感匀称和谐。多种手法同时运用,更有一种富丽的复调韵味。
       “运河文学”语言独具色彩,其特色之一是浓艳,二是多彩。浓艳是主色调,多彩是包容。浓艳而多彩,色彩系显得富丽堂皇。“红”和“绿”是“运河文学’的主色调。刘绍棠以当代人的心理感受,大胆而“乖戾”地运用色彩,甚至以大红大绿的浓艳来建立自己的语言风格。
       古典文学的功底对刘绍棠“运河文学”语言影响很深。他能将自己的思想情绪同诗词文赋的情感意境融为一体,难解难分。刘绍棠对古诗文语言化用得非常巧妙。如“一去二三里”。运河文学中许多小说题目也都是古代诗文语言的化用,如《烟村四五家》、《小荷才露尖尖角》,读之如泉水叮咚,朗朗上口。
       刘绍棠的每一部(篇)小说都是美文,都与党的事业、祖国建设和人民的喜怒哀乐环环相扣,从他的作品中,人们能明显地感到伟大祖国脉搏的跳动,感到祖国的美好,人民的善良。它们给人以鼓舞,给人以美的享受。刘绍棠的作品之所以深受国内外广大读者的欢迎,就是因为他在从事创作时,刻意追求美,把美溶化在作品里,产生良好的社会效果。读者评论刘绍棠的小说:“他不追求曲折离奇的情节,全力以赴在表现、讴歌真善美的感情上,孜孜不倦的奋斗着,探索着。人物性格独特、鲜明、优美、形象、富有诗情画意和音乐性。博览刘绍棠的全部中篇小说,人们有一个共同的突出感觉:美,处处都是美,美的人,美的事,美的乡风水色,美的文学语言。”
       马丽景,河北石家庄信息工程职业学院基础部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