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文学教法]语文教学与圆融教育
作者:韩卓韦

《文学教育》 2006年 第05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圆融教育是语文教育的规律,是语文教育功能的主要特征。所谓圆融,就是指一个事物或相联系的多个事物间的多个层面、多种因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提升、协合为一而又不可分割的状态。实践证明,语文对学生的影响和教育就是一个多层面、多元化因素融合为一体的教育,即圆融教育。
       一、主体——人的语文素质本身是一个融各种素质因素为一体的不可割裂的圆融体。人的语文素质是指一个人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获得的且逐渐形成、积累、升华为能指导今后更好地学习语文的能力和精神的协合统一体。它包涵的层面很多,如:听、说、读、写的能力、审美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悟性、灵性、健康个性、健全人格、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尊重多元化的态度以及人文精神等等。可以说,语文素质就是这多种因素、多元层面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提升、浑然为一的圆融体——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灵体。说语文素质不是单指这多层面的哪一点或对这诸多层面厚此薄彼。必须明确,语文素质是以上诸多因素的一个圆融体,一个完整的不可分割的有机的灵体。
       二、文本——学生语文学习的对象的本身也是一个圆融体。每篇优秀的文章都是融作者的知识、经历、情感、精神、思维、个性、人格、艺术审美等为一体的圆融体。它包涵的层面也很多,可以说,一篇好文章就是一个内涵深厚的灵体。如鲁迅的《药》、《祝福》,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背影》,史铁生的《地坛》……哪一篇不是融作者的生活感悟、社会认识、思想情感、人格魅力、知识修养、审美情趣、艺术修养、人生智慧、语言感受等等为一体的呢?读这些文章你能说吸取的是其中的哪一点或哪几点吗?你不是在受整篇文章各个内涵协合力的影响吗?可以说一篇好文章对人的影响就是这多个层面的互动为一的影响,即圆融的影响。
       三、主体接受客体的过程——读书的过程是人的整体素质协合参与的过程,其本身也是一个圆融收获的过程。我们都有体会,读书时,你几乎是在无意之间就已经得到了作品所包涵的各个层面的感染、熏陶,即圆融的收获——语文素质的整体收获。可以说,语文素质的提高几乎都是无心而自得的。这就好比是吃饭,你只要把饭吃下去,自然就会获得各方面的营养,从而营养全身。而不会是先带着某种目的去挑选分析:我只要大豆的蛋白质或只要胡萝卜的胡萝卜素而抛弃掉大豆的油脂或某种氨基酸、胡萝卜的糖分等。你只要把大豆和胡萝卜吃下去,你就得到了他们全面的营养。也就是说,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无意之中就得到了作品整体美的影响。“囫囵”吞下,“囫囵”收获,不应机械地甚至是割裂地学习其中的哪一点或哪几点。
       试问有多少文学家是先带着某种目的看书看出来的?分析文章分析出来的?只知分析营养成份而不知吃的人和挑食的人不会是健康的人。自主自由的读书多了,圆融影响收获得多了,语文素质自然而然地也就提高了。老子说“道法自然”,“大道至简至易”,越是刻意越是难达目标。所以我们大可不必对文章大讲特讲,反复分析,尽可能地把课文放给学生多读,学生们自然会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获得与之相应的圆融的收获。
       由此得出,语文教学应该尊重语文圆融教育的规律,注重这三个“圆融”方面的协合,要充分发挥语文圆融教育的功能,进行圆融教学,把语文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基于此,我认为,目前教坛上有些带有某种明确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的教法,大多在不同程度地影响语文圆融教育功能的发挥和渗透。你想,学生在课堂上首先带着某种目标、某种任务去学习,势必会造成学生挑选性地、机械性地学习,只把注意力集中在目标上,影响了或忽视了其他方面的感受,认为只要照着这目标和任务去学就算完成了对这篇文章的学习,何况老师也只围绕着这几点组织教学,设置问题。这种教与学很容易就把本来鲜活生动的具有灵性的课文机械化地肢解了,使之变成了死的或半死不活的东西了。另外,这种任务性的教学往往也给学生造成心理的负担和压力,很多学生就是因为把学习当作负担,当作压力才丧失了学习的兴趣的,这就使得语文课变成了任务性的学习而非自由性的欣赏,是苦学而非乐学。这实质上是一种功利性的语文教学。这种功利性的语文教学不仅扼杀了语文本身的生动性、鲜活性,两且还严重影响了语文读本本身的圆融的教育功能,同时也违背了学生圆融接受语文读本的心理发展规律,从而抹杀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只要我们细心,就不难发现,我们身边那些语文素质好的学生,并不是老师讲出来的,而是他们自己较多地读了一些课外书籍,读得多了,记得多了,语文水平就高出别人一大截。这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吗?这说明了什么问题?这说明学生课外的阅读正契合了这三个“圆融体”的统一。然而很多的语文课堂违背了这三个“圆融体”的统一。目前语文教学成果一直不如意,其根本症结大概出于此吧!所以,语文教学应遵循语文圆融教育功能的规律,充分发挥语文圆融教育的功能。
       那么怎样才能发挥语文圆融教育的功能呢?通过以上论述,大家不难看出,我的指导思想就是要遵循语文学习的三个“圆融”体的客观规律。在教学上,教师一定要注重调动和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不要包揽或半包揽学生的学习;要把自己在课堂上的地位尽可能的放得低一些,要注重文本对学生有机的直接的影响和作用;要尊重和认可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所得到的任何的收获;要培养学生多读书、多思考、多探究的习惯;尊重学生的性情和喜好,允许他们从自己的性情和喜好出发,对教本中的课文进行选择性的学习;鼓励学生多读优秀的课外书籍;推荐和引导学生学习古今中外的名作;要受之以渔,教给学生学习的有效方法;培养和保护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当然,并不是说教师可以不要了,而是说,教师不要充当课堂的主角,在课堂上大讲特讲,反复分析,而是要教师课前充分地备好课,并且要博览群书,积聚广博的知识,课堂上要针对学生提出的和存在的问题相机点拨、诱导,解难答疑,广征博引,扩大学生的视野,引发学生课内、课外学习的强烈兴趣,当好学生的助手和“导师”。要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吃饭”,让他们在自己“吃饭”的过程中发现文学的迷人魅力,引发进一步学习的磁力,这样还愁语文素质得不到提高?总之,语文教师要给学生创设一个自由的自主的活泼的有生机的语文学习的天地。
       语文教学一旦发挥了其圆融教育的功能,语文教学的面貌将会为之一新。它会还给学生自由学习语文的一片天地,会充分发挥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它会减轻学生学习语文的负担性、任务性的心理,从而自得其乐地学习,大大提高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它会更好地促使学生多读书、多感悟、多积累,更快更大地提高语文水平;它会使学生个性得到充分的尊重和健康的发展,从而培养起健全人格……总起来一句话,只有充分发挥语文圆融教育的功能,才会充分展现出语文本来应有的迷人魅力,语文教学才会永葆生机和活力。
       应该说,尊重语文学习的规律,充分发挥语文圆融教育的功能,是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最根本的一条捷径。在此我呼吁我们广大的语文教育工作者要尽早尽快地认识到这一点且身体力行!
       韩卓韦,山东济宁第一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教师,发表过多篇教育教学论文,多次获国家级、省级论文一、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