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反思者]审视语文教学中的讨论法
作者:王旭东

《文学教育》 2006年 第04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我们会发现,并不是所有的文本都适合讨论这种教学方式,如《故都的秋》,我们就不必去讨论全文描绘了哪五幅秋景图、南国之秋与北国之秋风味有什么不同;教《荷塘月色》时也不必讨论作者刻画了哪些荷塘美景等等。这些作品是需要静下心来反复诵读,把作者的情感在诵读的时候传达出来,然后仔细咀嚼,才能感受到时代风云于作者心头的烙印,感受到作者深沉的忧思与落寞;在教学过程中,也不是随便什么时候都能进行讨论的,如果一个教师事先未留意设计、预料讨论的认知时机,未留意把握诱导讨论的需求动机,随意地要求讨论,这时很有可能出现冷场,那么,这种讨论的效果肯定是不能令人满意的;另外,讨论确实是一种不错的教学手段,但一节课,教师提出几个问题,学生针对每一个问题或同桌或前后桌,或小组或大组,热烈地议论几分钟,然后选几位同学代表性地发言,从表面看,整堂课教学双边活动开展热烈,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实际上是以“满堂议”取代颇有微言的“满堂灌”,把讨论当作唯一的教学手段,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这些问题如果不注意,就会使语文课堂讨论出现“泛化”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