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反思者]语文教改的自我审思
作者:吕嘉兴

《文学教育》 2005年 第18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新课程标准”在我市实施已经两年,广大教师树立了许多新课程理念。尤其是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吹进了阵阵改革之风:课堂创新,多媒体广泛应用,自主、合作、探究,对话体验……花样不断翻新,场面热闹有趣,好像叶澜的“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已经在语文课堂上水到渠成,好像语文教改之路已经顺利铺就。其实,我感觉在表面繁荣的背后,不免潜藏着一些误区,语文课堂教学的列车正在偏离“语文”的轨道。
       一、自主学习并非放任自流
       旧课程在不少地方无情地扼杀了学生的自主精神,如以讲为主,以练为辅,满堂灌和填鸭式教学,削弱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致使学生的思维僵化、呆板,无新鲜活力。新课标对此积弊,鲜明地提出倡导自主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其主体性,让其唱主角,进而培养其主动参与和积极探索是当前教学改革的热点。
       在很多人看来,自主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已经成为新课程课堂的标志了。似乎不让学生“自主”便不能称之为新课程,因此被广泛应用到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之中。所以,有不少教师为了让学生充分自主学习只好闭嘴,满腹经纶的知识不得不埋在心坎里,独到的见解不敢侃侃而谈,深情并茂娓娓动听的特长不得不让位于“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胡思乱想,让学生“自主”信口开河,让学生“自主”不着边际地互动交流,让学生一个鬼脸接一个鬼脸地“自主”表演,面对学生“自主”嘲笑朱自清父亲那肥胖笨拙的身躯,大批特批他“违反交通规则”;大批特批武松“捕杀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自主让祥林嫂“克隆两个丈夫”和“一个儿子”,得一个“体彩特奖”,三气鲁四老爷等等。对此,教师居然还要保护学生自主学习的一派胡言乱语,否则,唯恐招致不会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的“一言堂”的坏名声,唯恐在优质课评比、教坛新秀的评比中,因没有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而名落孙山。
       于是乎,在语文课堂中教师几乎成了哑巴,不管什么课文,只得让学生读、读、读,说、说、说,分组、交流、讨论,课堂表现为“散乱的活跃”。以至有的教师每堂课都要让学生七嘴八舌,自主作业,还美其名曰:自主读书,其义自见,自主学习,创新凸现。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为了自主,听之任之,放任自由,众鸟乱飞,让学生天马行空地自主想象。
       比如,有一位教师在教学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时,就放手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同桌对话,四人小组交流,嘻嘻哈哈。然后,放手让学生“作画”,面对五花八门的画,同桌笑,四人小组笑,全班笑,笑声一片。一堂课几乎在笑声中开始,又在笑声中结束,气氛当然活跃!但把“断肠人在天涯”“自主”成“你笑我笑大家笑”,把小令中“游子凄苦的心境和沉郁的情绪”在自主学习中变为“娃哈哈”,把小令中的几个意象在自主的哄堂大笑中击得支离破碎。
       有的文本中的意象只有经过教师的指点,学生的思维,才能转化为学生理解接受的形象。这一思维过程包含对意象的选择、加工、整合,在教师的生活经验和学生的情感唤起中产生共鸣。所以,文本的解读过程应该尊重文本本身,抓住语言这一关键,让学生在感知语言、品味语言、积累语言、应用语言的过程中,思维得以锻炼、能力得以培养、情感得以熏陶。
       不容否认,在课堂上积极创造机会让学生“自主学习”是符合新课程的基本理念的。但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就只能让学生自主吗?接受学习就要完全摒弃吗?我认为,学生能够自主学会的,我们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学生需要启发才能学会的,我们应给予点拨;而对于那些学生从未涉足过的知识,由于他们头脑对此没有任何基础知识,就需要老师“讲”,而且是“讲透”,接受学习在语文教学中是有必要和有价值的。一堂好课,就是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和接受学习有机结合,教学才能事半功倍。
       二、翻新创新并非瞎编乱造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倡语文教学生活化,提倡“开放而丰富的创新活动”教学,是每一位教育教学工作者,尤其是语文教师,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新任务。著名教育家于漪认为:“现代人的素质应该是思想活跃、富有理想,自学能力强,善于吸收各种信息能力,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勇于改革创新的人,语文教学就是要为实现这样的培养目标打下扎实的基础。”
       课堂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主阵地。创新潜能的开发应作为语文神圣的使命。在语文教学中,必须严密组织进行创新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个性品质。
       然而,求异创新不等于瞎编乱造。有的语文教师拼命地在教学形式上翻新花样,挖空心思刻意创新。好像学生越兴奋,课堂越热闹,回答越离奇,就越体现新课改、新理念。许多听课者也把课堂气氛活跃与否,学生有没有标新立异当成了一节语文课是否成功的标志之一。
       例如,《教育艺术》中曾推荐过这样一则所谓的求异创新的故事:说龟兔又一次赛跑,兔子开始就拼命,半刻也不敢休息,乌龟却不慌不忙地打了电话,不久一辆出租车开来了,乌龟没几分钟就超过了兔子,故事的结论是:现代人光凭勤苦是不够的,还要有创意,有点子云云。其实乌龟“打的”是一种不务实的雕虫小技,是一种违背生活逻辑的瞎编乱造,而并非想象求异创新。
       离开了文本的任何形式,教学可能成为在破除教材是“圣经”的观念的同时,走到不尊重文本,不凭借文本,不求深刻,不求扎实的另一个极端。
       因此,如何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其创新意识,激发其创新动机,发展其创新思维,树立其创新个性品质,是我们语文教师要研究的重要课题。
       三、赏识表扬并非良莠不辨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正确的评价和适当的表扬,能够强化学生的正确学习动机和学习行为,激励学生积极的学习兴趣。初中阶段的学生有他们自身的特点,他们的生理、心理、性格处在发展阶段。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更不要吝啬赏识,我们要学会赏识、懂得赏识,真正地去赏识、肯定、表扬我们的每一位学生,给他们以力量和自信,顺利完成我们的教学任务。
       但是,赏识、肯定、表扬要“适当”,尤其是在语文知识的是非问题上,语文教师不能模棱两可,更不能毫无原则。如果对学生的错误结论不加匡正,模糊的概念不置可否,学生的误解得到了老师的默认,“其为惑者,终不解也”。其他学生也潜移默化地接受,十足的误人子弟,为害不浅。
       如有位老师在讲授《最后一课》时,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韩麦尔先生这天为什么穿得特别漂亮?”有位女生不假思索地回答:“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先生岂有不爱之理?”这位老师赏识地说了声“好”,示意她坐下后又让其他同学继续发言。最后他概括地说了一句“大家回答得都很好”,算是结束了讨论。
       赏识、肯定、表扬,要使学生懂得肯定什么否定什么,增强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赏识表扬不应变为某一行为的诱饵和教师取悦学生的手段。此外,赏识表扬的次数不可频繁,方式要灵活多样,使人信服。若赏识表扬千篇一律,空洞无物,陈词滥调,起不到激励作用。
       一方面,学生刚受到赏识、肯定、表扬时会激动得无法静心上课;接着学生对表扬有功利性的依赖,在没有任何人鼓励的情况下,学习语文便不再是学生自觉自愿的活动。另一方面,随着孩子的成长,理性判断能力逐渐增强时,就会对这些廉价的毫无针对性的表扬感到漠然和无动于衷,赏识、肯定、表扬也就丧失了本来的意义,并以另一种形式忽视了学生的个性以及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使语文的列车偏离轨道,从而违背了新课程的本意。
       
       四、现代媒体并非多多益善
       多媒体在初中语文课堂上的使用,的确打破了传统教学的沉寂,对课堂教学改革有深刻的影响。特别是影像教学的参与,增强了直观性、形象性,使人们的学习和交流打破了过去的时空界限,可使学生产生新颖感、惊奇感、直观感;同时达到了资源共享,促进了语文教学内容的拓展,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了学生的视界,使一些难于讲解的内容变得生动易懂,使学生在获得视听享受的同时得到精神的愉悦。
       但是,不容忽视的是,我们对多媒体的不当使用甚至滥用,正在不知不觉中侵害着我们的语文教学。一味追求视觉的冲击,冲击着我们对文本本身的冷静理性的学习和研读,分散了我们的时间和精力,以至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止于浅表,不能从语言文字中见思想、见精神、见创造,学生缺乏必要的深度体验。
       如一位老师上朱自清的《春》,一上课就忙于展示精心制作的课件,在鼠标的点击下,首先出现了朱自清的少年、青年及壮年的图片,然后出现了《背影》、《绿》和《荷塘月色》等一幅幅令人眼花缭乱的图片,最后变魔术似地播放“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老师自始至终地点击鼠标,学生被色彩纷呈的画面所吸引,而朱自清的文本《春》却被抛在一边,散文的教学变成了目不暇接的课件展示和资料的交流。
       再如,有一位老师在上《桃花源记》时,让学生到网上自主搜索有关“桃花源”的图片,结果学生搜索到近20幅有关桃花源的图片。有广西桂林的“桃花源”,有浙江松阳县的浙南“桃花源”,有湖南的“桃花源”……然后让学生讨论“桃花源”究竟在哪里的问题。讨论异常激烈,但大半节课下来还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如此这般,课堂上滥用媒体而剥夺了学生阅读文本的时间和精力。因为,语言是要靠品味的,不通过对语言的“涵咏”而妄想靠多媒体手段既达不到教学效果,更严重妨碍师生课堂的情感交流。
       语文教学改革,就是要完善语文教学目标,丰富语文教学的文化内涵,使学生浸润在语言文化之中。而过分依赖现代技术,脱离了文本阅读的多媒体教学一味地将学生捆绑在老师花了心血学生又不得不看的电脑展示上,这和架空文本没有本质区别。即使电脑展示的也是文字,但由于已经过了老师的一层思考和筛选,学生得到的也只是被“消化”过了的文本,其中大部分的营养已被老师加工成了浓缩的营养晶。这似乎是一种积极的教学态度和方法,但任何优质的视象直接在学生眼前映视而没有经过学生大脑的思考,就是忽略了学生学习过程中很重要的思维锻炼。实际上这正是代替学生思考、剥夺学生思考权利的表现。此外,用显示屏幕代替黑板不可取。传统的优秀板书不仅精练美观充满艺术,而且可以根据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和课堂变化需要对板书内容随时进行调整、修改。
       所以,我们应该明确地认识到:多媒体只是辅助教学的一个工具。任何时候,我们都是为了教学而使用工具,而非为了使用工具而教学,决不能为了展示现代化教学而一味地追求多媒体。
       总之,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的基本特点。王尚文先生说,语文要培养和增强学生的语文意识,要“紧紧抓住‘语文’的缰绳”。理念的提升,结构的多元,方式的多样,都要抓紧“语文”。否则,语文课将成为班队活动课,生活体验课,成果展示厅和资料交流会……语文课将不“语文”了。归来兮,语文!
       参考文献:
       ①王尚文:《紧紧抓住“语文”的缰绳》,中国教育报,2004年7月8日
       ②成尚荣:《语文教学再“语文”一些》,人民教育,2004年第18期
       ③李芳《<期行>教学设计》,人民教育,2003年第13-14期
       吕嘉兴,中学高级教师,发表论文多篇,现居浙江永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