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读者]构建阅读模式 落实阅读要求
作者:蔡文华

《文学教育》 2005年 第18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从2003年起,我进行了“整体感知,引导探究、拓展迁移、实践创新”的教学模式实验。在两年的课改实践中,我认为,这一教学模式对新课标背景下阅读教学的规范化、科学化,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具有指导作用。其具体操作如下:
       一
       每教一篇新课文,我都要求学生通读一遍,整体把握文章内容。不管篇幅多长,尽量一口气读完,有些地方不甚明了,也由它去,先也不要去查字典,以免打断阅读思路。从而把握文意,概括要点。教师应当教给学生整体感知的方法,帮助他们总结整体感知的规律。一般地说,应从文章的中心着眼,站在制高点上来把握全篇。对记叙文的教学,应从六要素着手,把握事情的来龙去脉,弄清事情的发生、发展、结局和影响。议论文的教学要抓住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使学生迅速地把握文章的中心论点及所运用的论据。说明文要抓住说明事物的特征及其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小说要抓住三要素,让学生初步弄清故事情节的大意,初步感知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
       二
       引导探究,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以已知推测新知;就是能根据占有的材料形成自己的假设或观点;就是运用学到的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教学中,应真正让学生“动脑”。我曾经听过这样一堂公开课:教师在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后,便出示了几个问题,学生先是四人小组讨论,接着便是大组讨论。学生真可谓是“动”起来了。可是,学生是怎么“动”的?又“动”了些什么呢?我看到小组讨论时,每个学生都在高声地说,似乎只有说的,没有听的。接着便涌向大组讨论。学生的嘴巴动了,肢体也动了,但其最实质的问题“动脑”是否动了呢?一个问题设计出来后,就要精心设计具体的探究方案,确保探究引导得有序、有效。在这里特别指出的是,尽管探究的问题更多来自学生,但是教师选择问题时,在引导探究的过程中,也不能老是牵着学生的思维沿着教师预设的轨道前进,并且引导探究教学绝不等于课堂上杂乱无章,而应当是一种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
       三
       拓展迁移,包括字词的运用、迁移阅读、对比阅读、扩写缩写、续写改编等。拓展迁移的形式可以有多种多样,可以由学生即兴表述,也可以由教师由点到面指点延伸,更可以作为作业进行训练。如教完《谈骨气》,我即发了《强盗的自供》中的一段文字,让学生与《谈骨气》比较阅读。使学生把课内所学拓展到课外,把知识转化成能力。
       四
       实践创新,是指教学结束后,留下能培养学生求异思维能力的训练题目让学生完成。我经常使用的是逆向思维的模式,对学生进行求异思维能力的训练,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完《我的叔叔于勒》后,我给学生留下了这样的作业:如果有一天于勒腰缠万贯,荣归故里,菲利普夫妇将会作出一番怎样的表演?学生对于完成这样的练习积极性很高。答案也是五彩缤纷。只要我们适时给学生一句赞赏的评价,一个肯定的目光,学生便会倍受鼓舞,学生的创新能力便在一次次的实践中养成。
       实践证明,由“整体感知、引导探究、拓展迁移、实践创新”所构建的阅读教学模式,是符合课标“逐步培养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的,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蔡文华,教师,现居福建福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