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探索者]“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探讨
作者:胡 航

《文学教育》 2005年 第18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21世纪是一个基于知识、注重创新的时代,是一个以人为本、注重个性和多样化的时代,是一个开放的国际化交互影响的时代。这个全新的时代对未来人才的培育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未来的人才培养将以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为特征,这既是新世纪我国教育改革的态势,也是世界教育发展的共同目标。在这样的背景下,创新人才的培养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迫切。创新人才的共同品质就是不满足于现状、不断进取、不唯书、不唯上、不唯古,善于独立思考,敢于向传统、权威、未知挑战,敢于突破。要培养具有这样的品质的创新人才,作为教师的我们就要积极地实施创新教育。
       创新教育是以继承为基础,以全面发展为目的,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价值取向的新型教育。创新教育要求我们进一步更新教育思想,改革现有的课程教材和课堂教学模式,确立学生自主学习的地位。这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理念也是相一致的。但是我们必须看到,在新课程实施后,许多语文老师虽然也着眼于对课堂教学进行改革,但他们新颖的教学形式的背后,仍然是那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在我们经常看到的语文课堂上,老师课前已经预设了所有的结论,然后在课堂上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猜测既定的结论,学生的思维活动被引进了老师精心设计的一个个圈套,他们成了课堂上的一种装饰和摆设,他们自己的感受、疑问、需要则常常被忽略,课堂上的一切都在老师的掌握之中。一堂课结束后,教师设计的教学完成了,学生关于课堂的思考也即时停止了,这堂课留给他们的,是一些静态的结论。
       一个我们不能否认的现实是:问题,是思维的发动机;思维,永远从问题开始。问题,在语文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却往往看到:答案,成了思维的终结者;思维,在找到答案时停止了脚步。有人把那种“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没有问题走出教室”的教育称为“去问题教育”;那么另一种由根本没有问题的老师处心积虑设计一些“问题”去问一群不想知道答案的学生的教学可以被称为“伪问题教学”。学生为解答老师的提问来学语文,“背”着老师提供的答案离开语文课堂,这根本不是我们语文教育的目的。理想的语文教育应该是让学生“自己带着问题来,生出新问题去”,学生在语文课堂上不仅探究他们感兴趣的问题,同时也学到提出问题的角度与方法,学生在离开语文课堂之后,不离开语文、不停止对语文的思考。这样的语文课堂,能让学生以问题为纽带,开启思维之门,才能真正培养他们的独立精神和创新精神。
       基于这种对现状的认识和思考,我们应该倡导语文教师构建一种“以问题为中心”的语文课堂,从“让学生学会提问”、“让学生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语文能力、培养创新思维”着手,构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摆脱语文课上“带着镣铐跳舞”的窘境,让学生在语文课上时时体会发现的惊喜,在语文学习中培养创新思维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以问题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真正遵循了个性化的原则,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性,可以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有效途径,它使学生的课堂活动具有自主、能动、创新的特点,将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摆在了重要的地位,让学生在课堂上体验了获得知识的过程,享受了学习的乐趣,可以说真正做到了立足于学生的发展,满足了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区培民著,浙江教育出版社。
       2、《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张晓梅、张英宏编著,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胡航,教师,现居浙江文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