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探索者]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三个有效途径
作者:袁由启

《文学教育》 2005年 第18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长期以来,学校教育普遍存在着以教师的认知代替学生独立思考或压抑学生独立思考的问题,“满堂灌”的教育模式下的教学活动,创新只有“一题多解”、“举一反三”等十分狭窄的空间。因此,只有另辟蹊径,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一、营造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创造性人格
       教育从本质上来说是通过师生关系来构成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对学生倾注满腔的爱心和热情,与学生建立起一种平等、自由、宽容、关心、鼓励、合作的关系,使师生双方共同达到理解沟通、和谐一致,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在困难时感到老师对他们的关心和帮助。使学生在学习中敢想、敢说、敢问,大胆发表意见,敢于大胆创新。
       随着课改的进一步发展,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课堂生活的质量”,因为教学过程不仅是一个认识性的发展过程,也是学生潜能多方位地得以挖掘的过程,而要使学生有创造性,就必须打破以往教学活动中教师“主讲”、学生“主听”的陈腐模式,变“一言堂”为“群言堂”,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创造轻松自由的教学环境,提倡教学民主,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课堂程序,让每个学生都融入集体,各抒己见,施展才华,每个人的个性都可以得到充分发展。
       二、建立质疑问难的激励机制,培养学生探究精神
       美国一位心理学家说过:“教师惟一的工作是帮助学生成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千方百计的把激励机制引进课堂,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维系创新热情。“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亚里士多德语)教师要正确对待学生的创造欲,把课堂作为学生才艺展示的“平台”,为学生创造“自我表现”的机会,让他们把所知所悟,用语言表达出来,鼓励学生积极的标新立异,鼓励学生生疑、质疑、善疑,最终释疑,使他们由“学会”转变为“会学”。比如,我在教《第一次真好》时,我问:“第一次都真的好吗?”有的学生不假思索地说:“是的。”可有的同学私下讨论后说:“不!第一次骂人、偷窃、吸毒……难道也是好的?”一些同学恍然大悟,课堂讨论更热烈了。长此以往,学生就会敢想,善思,畅言,成为课堂的“主角”,探究精神创新能力就会不断增强。
       三、开发语文教学的课程资源,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语文作为母语教育课程,更是具有其他课程无法比拟的资源优势和开发利用的广阔途径。作为语文教师要善于拓宽教学渠道,延展教学内容,使“语文教学的外延”真正和“生活的外延”相等。具体地说,就是以课文内容为核心,引导学生课前、课中、课后学习,围绕课文内容查找相关资料,阅读相关文章,既可以增加信息量,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可以在阅读、加工整理资料的过程中参与阅读实践活动,还可以把学生的社会经历、生活经验、所见所闻引入课堂。教师鼓励学生走进生活,参与生活,感悟生活,在生活中扩大视野,增加积累,激活思维,发展能力。同时教师还要在课堂上,通过各种形式把学生对人生的看法、社会的评判、家庭的悲欢等充分表达出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认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学生的发展空间才会更大的拓宽,创新思维的火花才会不断地迸发出来。也只有这样,学生才会真正体会到课堂是他的乐园。
       总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贯彻“以人为本、以学生学习和发展为本”的思想。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增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与文本互动,拓宽学生的发展空间,展示语文教学的魅力,从而把每一个学生培养成富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
       袁由启,教师,现居安徽庐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