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探索者]教学情境活化例谈
作者:张正河 王兴华

《文学教育》 2005年 第18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义务教育”语文新课标这样表述:“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基于此,教师应根据对教材的个性研究,对课堂活动进行美好而有兴趣的情境策划,从而使学生在教师的教学情境创设中达到人文合一、情景共融。诗歌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更应诗化、活化,使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和教学语言达到完美统一。笔者在讲授余光中的《乡愁》一诗中,注重了情境的创设和活化,现从此课例中撷几朵浪花,以求教大方。
       浪花一:音乐,荡漾乡思涟漪
       音乐情境的策划手段,被教师广泛运用。然而,只是单纯起引、导、结的作用是远远不够的。一切教学形式必须服从于内容,离开了内容,无论形式再高妙,也都是画蛇添足。余光中的《乡愁》虽然一咏三叹,荡气回肠,但其中的思家念国的思想蕴含,对于没有情感体验的学生来说是很难领略到的。我的做法是:上课时,先播放二胡曲《江河水》,让学生闭目静听。老师读余光中的《寻李白》:“洒入衷肠,七分酿成月光,剩下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接着我用诗化的语言导入:“这,就是台湾诗人余光中的愁肠。让我们伴着如泣如诉的乐曲,走进余光中,走进《乡愁》。请大家再闭上眼睛,用心去听,说说你听到了什么。”这样,我就用诗化了的情感语言和乐曲成功地导入了新课。以诗导诗,以乐配诗,诗与曲配合的相得益彰、自然天成。上课伊始,教师不但为学生营造了诗的温巢,教师声情并茂的演读,二胡曲特有的凄婉愁绵,深深打动了学生,让学生初步获得背井离乡的情感体验。
       浪花二:创读,迸溅想象浪花
       语文课程目标中规定:“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基于此,我在阅读的拓展延伸环节中,采用说话的方式,构建思维平台,实现创造性阅读和课文内容“再表达”,以丰富学生富有美感的语言实践活动,挖掘语言储备,拓展审美视野,提高创新层次,让学生愉悦地去学诗、读诗、吟诗、作诗。
       师:读一首诗,不但要去品味,去体验,去想像,还要去再创造。诗人用四个形象对乡愁作了诠释。让我们也做一位诗人。放飞想像,就“乡愁是……”这个话题作形象性说话,与诗人比一比,看谁补充得有情味、有诗意。比如说:
       “乡愁是故乡牛背上的短笛,吹响的是咱绿色的乡音”
       “乡愁是多情的柳丝,心永远垂向她的根本。”
       (学生讨论,气氛活跃)
       生:乡愁是一轮明月,镜子似的明月,照着家乡,也照着我。
       生:乡愁是父亲宽广而厚实的脊背,是慈母“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无尽牵挂。
       生:乡愁是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悠悠思绪;是苏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愿;是李白“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千古绝调。
       师:多美的意境啊,让我们与古人共话乡愁吧!
       生:乡愁是一枚青苹果,年轻的时候是一种酸涩的味道,一旦成熟,就有一种叶落归根的冲动。
       师:细心的观察,真实的体验。
       生:乡愁是什么?燕子的呢喃?月亮的哭泣?还是重复的记忆?
       生:乡愁是一部戏,是一部别开生面的戏;乡愁是一本书,是一本包蕴丰富,耐人寻味的书;乡愁是一首交响乐,入耳牵心,移神动性。
       师:问得巧妙!答得精彩!
       “老师搭台,学生唱戏”。教学情境的创设和活化是上好一节课的基础,是为学生铺设的“舞台”。一堂课中,只要教师善于搭建富有层次的平台,再加上教学过程的张弛有致,教学组织的行云流水,课堂设计的细致精到,学生定能在“演出”中渐入佳境,尽展风采的。
       张正河,王兴华,教师,现居山东鱼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