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探索者]语文课堂教学的美学追求
作者:黎惠梅

《文学教育》 2005年 第18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语文课堂教学可以通过挖掘文本内在美、发挥教师语言美、创设教学过程美来实现语文教学的美学追求。
       一、挖掘文本内在美
       语文文本是“文质兼美”的典范文章,折射了作者的美感,是作者审美观点、审美趣味、审美评价的固态化,从内容、形式到风格都蕴含着美质。语文老师在教学中必须挖掘文本美的因素,引导学生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文本美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文本的语言美。
       教师要创设条件让学生充分感受体会不同作品不同的语言美。
       诗歌的语言讲究押韵、平仄、对仗,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朗读、朗诵等方式让学生感受、体会诗歌语言的音韵之美。诗歌的语言精炼、言简意丰,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抓住关键的字词来分析,让学生领略诗歌语言的一字千金般的精妙之美。
       散文的语言有的清新流畅,有的娓娓道来如话家常,有的慷慨激昂,有的如怨如诉,有的幽默风趣……
       小说、戏剧的语言,往往意蕴丰富,或具有潜台词。教师在教学中如能稍作分析、点拨,让学生领会言有尽而意无穷或言在此而意在彼的风流含蓄美。让学生明白看小说、戏剧不仅仅是看情节,更要品味其中的语言。人们常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炼达即文章”,原来也可以“文章读懂识世事,学问精通明人情”。
       (二)文本的形象美。
       语文课文中的文学形象千差万别,各具形神风貌。有的是道德的代言人,有的是满口仁义道德却满肚子男盗女倡,有的高大完美,有的让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对于这些文学形象,语文老师要引导学生多从文学的角度而不是单纯从道德或个人爱好的角度去感受、欣赏不同类型的美。
       如《雷雨》中的周朴园是一个贬多褒少的人物形象,但他又是曹禺笔下最成功的人物形象之一。如果从道德角度来看周朴园,他是值得批判的人物形象;如果从“人”的角度来看周朴园,也许他道德水平差,也许他人格不高尚,可他是一个生活在社会上的人,一个要受自己感情支配,也要受当时社会风俗及自身经济地位制约的人,是一个充分地体现着人性弱点的人,是一个充分体现着人的两难处境的人;如果从艺术真实角度来看周朴园,他是一个符合生活真实,也符合艺术真实的人。
       欣赏艺术形象的美,不能仅以人物的好坏为标准,也可以以人物是否符合艺术真实为标准,是否给你带来审美愉悦为标准。
       (三)文本的情感美。
       所有的文章都折射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体会不同文章不同的思想感情,让其深受情感美的熏陶。如《离骚》表现了作者忠君爱国,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这种思想感情是千古以来所有正直的文人都具有的,是共性,也是我国优良的文化传统之一。这种感情美得大器,美得辉煌,美得耀眼,照亮了古今人心。《孔雀东南飞》表现了主人公焦仲卿和刘兰芝“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韧如丝,磐石无转移”的坚贞不渝的爱情。后来他们一个“举身赴清池”,一个“自挂东南枝”表现了他们“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的爱情生命观。这种爱情是人们最欣赏的,它美得凄凉,美得悲壮,美得纯粹,震撼了千古人心。
       (四)文本的意境美。
       古典诗词特别讲究意境,人们甚至把意境作为衡量诗词优劣的一个标准。语文老师在授课过程中必须引导学生进入文章的意境,领略独特的意境美。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要引导学生透过这些景:滚滚东去的大江、淘沙的大浪、穿空的乱石、拍岸的惊涛、被卷起的千堆雪,体会到词中气势磅礴、雄浑壮阔的意境美。
       二、发挥教师语言美
       教师是以语言为主要媒介向学生传授知识、启迪思维、陶冶情操的,因此教师语言美与否,直接影响着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优劣,影响着学生对语文的爱好。语文教师应成为语言美的典范。教师的语言美包括以下几点:
       (一)语音美。美的语音必须发音清晰、音色优美、悦耳动听、富于表现力。有的老师的语音像甘泉般甜美;有的老师的语音像白灵鸟般婉转;有的老师的语音像高山大海般浑厚;有的老师的语音如磁铁般带有磁性……这样的语音自然会产生先声夺人的效果,一下子就把学生吸引住了。可是语文老师要达到这样的语音美,除了先天条件之外,得学习,学运气、学发声的技巧。
       (二)情感美。“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缺少感情的教学语言犹如一杯白开水,融进感情的教学语言则如一杯浓浓的醇酒,芳香四逸,让人陶醉,能触动听者的心弦。因此,有人说“情感是教学语言的血液”。一个语文老师要做到语言有情感,就得根据所说的内容或透着喜悦,或带着愤怒,或饱含忧伤……
       (三)节奏美。语文老师对教学语言节奏的控制,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如果教师的语言整节课都是同一节奏,不管语音多美,多有情感,学生也很容易疲劳,从而注意力分散,影响学习的效果。教师的教学语言最好能符合教学内容而抑扬顿挫,或如一泻千里的黄河之水;或如铁骑刀枪;或如大珠小珠落玉盘;或如拂柳春风。这样的语言必能把学生引进文本,与作者、老师产生强烈的共鸣,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规范美。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必须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首先,发音准确,要达到二级甲等的最低要求;其次,用词准确、得体、文雅;再次,要符合逻辑,语言没逻辑,就会前言不搭后语,讲不清事情的前因后果,让人如坠云里雾里;最后,没有语法错误,表意清晰准确。这样,语文老师的教学语言才会让学生明白易懂,又是学生学习语言的典范。
       三、创设教学过程美
       新课标把“过程与方法”作为三维目标之一,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也是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这一过程是美的,是享受,是陶醉,是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了知识,提高了能力。
       (一)科学之美。
       创设教学过程美要按照教学内容发展的逻辑结构和教学目标,学生接受、理解、掌握教学内容的心理结构和生理规律来设计安排教学环节,使教学过程的展示同教材的逻辑结构、学生的认知结构和谐统一,注重揭示学生学习、掌握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注重教师教学逻辑的清晰、简练,教学环节的有序,并使之与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认知、体验和评价有机结合。
       (二)旋律之美。
       精彩的语文课堂教学应该如同一首优美的乐曲,巧妙的导入犹如序曲,环环相扣的问题犹如发展部,醍醐灌顶的顿悟或思想的交锋犹如高潮,发人深省的小结或课外拓展的作业犹如尾声。
       如执信中学的曾湖仙老师执教的《项脊轩志》在对学生的心智、文化水平准确把握,对文本的深刻理解的基础上抓住关键句“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来切入,设计步步深入环环相扣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去思考讨论,师生互相激发,教学过程酣畅淋漓。
       (三)创造之美。
       华东师大的叶澜教授说:“课堂教学应被看作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从生命的高度来认识,课堂教学就不再是刻板的僵硬的模式,而是师生共同步入的一种审美境界,是一种生动形象的充满情感的、充满智慧的、充满变化的教育艺术,是生命的对话,是情感的互动。”
       课堂不应该是教师带领学生完成事先设定的步骤,而是根据学生知识、能力、情感在教学过程中的不同体现而及时调整,“自动生成”。真正成功的课堂,一定是互动的课堂、创造的课堂,应该是师生共同生命的投入,相互影响、相互启发、相互发现、相互撞击,师生的创造潜力都在教学过程中得到激活与发展,达到共同的精神愉悦与自由。
       我们相信,挖掘文本内在美、发挥教师语言美、创设教学过程美,将不断激发学生的美感和求知欲,在课堂上体验积极向上的人生,真正达到在教学中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等科学人文素养同步增长的效应。
       黎惠梅,教师,现居广东南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