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研究者]校园流行词语的来源
作者:黎昌友

《文学教育》 2005年 第18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语言与社会处于“共变”状态中,它随着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词汇是语言三要素中最活跃、发展最快的部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科技、文化、生活等各个领域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事物、新观念、新思想层出不穷,校园中随之出现了一大批流行词语。流行词语代表着一种文化,反映了一种时尚,体现了一种情绪,它们中的一部分经过时间的考验,约定俗成后已被普遍接受,成为现代汉语词汇“家族”中的成员。研究校园流行词语有助于更好地认识语言和社会、语言和文化的关系,有助于加深对语言本质的理解。本文拟对校园流行词语的来源作些有益的探讨。
       校园流行词语的产生,一方面源于词汇系统内在的变动活跃性,另一方面是因为社会的发展变化和新事物、新观念、新思想不断涌现。总起来说,校园流行词语的来源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外来词语的吸收
       随着对外开放政策的不断推行,汉民族与其他民族语言文化的接触日益频繁,汉族人旧有的一些观念和文化心态也在慢慢地改变,对外来文化、外来词语的承受能力有了显著的增强。
       青年人热情奔放,追求时尚,语言使用上有一种求新、求异的心理,在他们的日常言语中常夹杂使用外来词语。这些外来词语有如下几类:
       (1)音译词。音译词指的是音和义都借自外来的词。在当今的校园流行词语中,音译外来词很多,有的使用频率还相当高。如“酷”(cool)、“克隆”(clone)、“托福”(TOFEL)、“秀”(show)、“嗜喱”(ielly)、“派对”(party)、“卡通”(cartoon)、“香波”(shampoo)、“比基尼”(bikini)、“镭射”(laser),等等。
       这些音译词,无论是从词形与词义间的联系来看,还是从音节数量来看,都呈现出自己的特色。从直接词源上分析,来自英语的最多,来自其它语种的较少。
       (2)字母外来词。这是指直接用外文字母(简称)或外文字母与汉字组合而成的词。直接用外文字母的词语和汉语传统词语最大的差异在于字形不同,字母直接源于外语单词,尤其是英文单词,一般是词的简写形式。这类外来词完全以字母的形式出现,是词汇当中的新现象,如“MTV”(音乐电视)、“CT”(细胞疗法)、“ISO”(国际标准化组织)、“HSK”(汉语水平考试)、“WTO”(世界贸易组织)、“MBA”(工商管理硕士)、“UFO”(飞碟)等。另一种字母外来词是用外文字母与汉字组合而成的词。这类“汉英合壁词语”几乎随处可见,而且颇有日益增多之势,对汉语既有的造词法是一种新的尝试和突破。如“T型台”(呈T型的表演台,多用于时装表演)、“ATM机”(自动柜员机)、“IP地址”(国际协议地址)、IP“电话”(网络电话)、“SlM卡”(用户身份识别卡)、“GMAT考试”、“SRS三维立体声”、“相声TV”,还有如“X光”、“B超”、“BP机”、“卡拉OK”等。
       (3)意译词。意译词是指汉语在引进外来词的时候,舍弃原来的读音,按照汉语的构词方式,用汉语语素构成的新词。如“超级市场”(supermarket)、“代沟”(generation)、“超短裙”(miniskirt)、“国际网络”(internet)、“白领”(white-collar)、“蓝领”(blue-collar)、“快餐”(fast-food)等。
       随着国际文化的广泛交流,外来语的激增成为当今世界上各种语言的普遍趋势。对于外来语,我们既不能过分人为干涉其发展,也不能放弃对其加以规范,只有顺应语言自身的发展规律,才能保证语言的健康发展。语言永远处在从无序到有序的不断演化过程中,语言本身是一个复杂的、开放的、具有自我调节功能的动态平衡的符号系统。
       2.固有词的改造
       由于交际的需要,现代汉语中的某些固有词语被“改造”,赋予新的含义,成为校园流行词汇“家族”中的一员。如“蛋白质”(笨蛋+白痴+神经质)、“灌水”(胡言乱语)、“美眉”(漂亮妹妹或漂亮女性网友)、“爽”(很痛快)、“油条”(很花的男生)等。这种“改造”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比喻。如“死机”(本指电脑程序运行中止,无法继续往下进行,喻指正在做的某事因本人思维障碍等原因,无法继续往下进行)、“286”(本是电脑中的一个运行速度相对较慢的机型,喻指人的行动迟缓)、“内存”(本指电脑内部存储信息的容量,喻指人的知识量、知识水平)、“洗耳朵”(喻指听音乐)、“垃圾股”(喻指非优秀的人物或没人爱的人)、“绩优股”(喻指优秀人物或可爱的人)、“崩盘”(喻指分手)、“名捕”(喻指对考试中作弊的学生毫不留情地抓住予以处理的教师,或对学生成绩给分较严,对不及格的学生毫不徇情,坚持原则的教师),等等。
       (2)反语。如“可爱”(可惜没有人爱)、“天才”(天生的蠢材)、“神童”(神经病者,“童”指大学生)、“好白”(好白痴),等等。
       (3)别解。如“迷信”(盼望着来信)、“早睡”(早上已经上课,却还在宿舍里睡觉)、“冒号”(冒充病号),等等。
       (4)析字。如“马叉虫”(即“骚”,“马”、“叉”、“虫”是“骚”字的拆解)、“竹本一郎”(“竹本”是“笨”字的拆解,“竹本一郎”义即“笨蛋一个”),等等。
       (5)利用谐音拆词。这种方式使得词语的表达生动活泼,富于变化,有趣幽默。如“动物”(形容一个人说话太肉麻,让人浑身颤栗,很不自在,万物皆“冻”)、“偶像”(令人呕吐的对象),等等。
       3.方言词的接纳
       随着科技的发展,电视、电话、互联网已成为我们生活中见惯不惊的事物。人们交际的时空距离大大缩短,相互间的联系日益密切,这就拓展了地域性流行词语的流行范围,有些甚至原来只在某一局部地域流行的词语在一夜之间而风靡全国,从而成为人们语言生活中的时髦用词。改革开放的南风从港澳经广东吹入内地,作为优势方言的粤方言,对内地方言产生了强烈的影响,最明显的表现就是许多香港粤方言词语被北方方言所吸收:
       (1)影视传媒领域类。如“音乐人”、“娱乐圈”、“发烧友”、“对镜”、“开镜”、“封镜”、“策划”、“杀手”、“劲歌劲舞”、“金曲”、“主打歌”、“三级片”、“隐私”、“拍拖”等。
       (2)经济商业领域类。如“跳楼价”、“出血”、“炒股”、“收银台”、“连锁店”、“精品屋”、“生猛海鲜”、“大排档”、“发廊”、“买单”、“疲软”等。
       (3)生活、意识领域类。如“休闲”、“共识”、“负面”、“拓展”等。
       其它方言词语进入普通话的也不少,如吴方言中的“小儿科”、“老爷车”、“摆平”等已被普通话接纳,成为流行词语。
       4.利用已有语素构造新词
       人们对这种方式构造的新词并不陌生,且有似曾相识之感,一经创造,很快流行。如“族”作为语素,过去很少构成词,近些年来,含“族”的词语大量涌现:“水族”、“语族”、“工薪族”、“上班族”、“打工族”、“追星族”、“知青族”、“刷车族”、“(地铁)阅读族”、“收藏族”、“造假族”、“征友族”等等。
       利用已有语素构造新词后,语素义也发生了变化。如“虫”是一个成词语素,在现代汉语中本是一个贬义词,常见的有“书虫”、“蛀虫”、“馋虫”、“臭虫”等。近些年来,以“虫”作语素构成的流行词语很多变成了中性词,如“网虫”、“千年虫”、“棚虫”、“歌虫”、“智虫”等。
       黎昌友,高校教师,现居四川达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