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拾贝者]让人物的行动触动读者心灵
作者:王福民 宋文贵

《文学教育》 2005年 第16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茅盾曾经强调指出:“人物的性格必须通过行动来表现。”高尔基也认为,要尽可能使主人公“多行动,少说话”。可见,行动描写是刻画和表现人物的重要手段。走进中外名家名篇,欣赏典型人物形象,我们会领略行动描写的艺术效果。
       行动描写能突出特定情境中人物的精神风貌。《谁是最可爱的人》中,作者把马玉祥抢救朝鲜儿童的行动放在“火又盛,烟又大”的场景中描写,文章通过具体描写马玉祥的行动,充分表现了志愿军战士热爱朝鲜人民的国际主义精神。
       行动描写能彰显人物的性格特征。《三国演义》中,督邮设计诬陷刘备坑害百姓,张飞闻讯后“滚鞍下马,径入馆驿,把门人哪里阻挡得住,直奔后堂,……督邮未及开言,早被张飞揪住头发,扯出馆驿,直到门前马桩上缚住;攀下柳条,去督邮两腿上着力鞭打。一连打折柳条十数枝”。作品用了“奔、揪、扯、攀、打”等动词,细致描绘了张飞怒鞭督邮的系列动作,突出了他疾恶如仇、粗犷火暴的性格特点。
       行动描写能体现人物的心理特点。《林黛玉进贾府》中,贾母是相见场面的核心,然而曹雪芹却惜墨如金:“黛玉进入房时,只见两个人搀着一位鬓发如银的老母迎上来,黛玉便知是他外祖母。方欲拜见时,早被他外祖母一把搂入怀中,心肝儿肉叫着大哭起来。”作者只写了贾母“迎”、“搂”、“哭”三个非同寻常的连续性动作,展示了她因哀念亡女、疼惜黛玉而特有的悲中有喜、且喜且悲、大喜大悲的内心世界。
       行动描写能揭示人物的思想灵魂。巴尔扎克在《守财奴》中是这样的描写葛朗台的:“欧也妮·葛朗台身子一纵,扑向梳妆匣,好似一头老虎扑向一个睡着的婴儿。……他手臂一摆,使劲一推,欧也妮便倒在母亲床上。”在老虎似地一扑、手臂一摆、一推中,葛朗台贪婪地攫取金钱的丑态跃然纸上,拜金主义的思想灵魂昭然若揭。
       由此看来,用有代表性的、有典型意义的行动描写塑造人物,能够达到生动、传神、发人深省的艺术效果。那么,在写作中我们应该探寻哪些途径呢?
       第一,把握动机。《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陆谦奉高俅密令来沧州陷害林冲,可见动机之险恶。作者这样写道:“忽一日,李小二在门前安排菜蔬下饭,只见一个人闪将进来,酒店里坐下;随后又一个人闪入来。看时,前面那个人是军官打扮,后边这个走卒模样,跟着也来坐下。”陆虞候和富安何需“闪”入?如果光明磊落、襟怀坦荡,自不必如此。一闪而入,不正说明其鬼胎在怀,居心叵测,卑鄙的阴谋,肮脏的勾当不可告人吗?
       第二,捕捉动态。《挥手之间》有这样的描写:“主席也举起手来,举起他那顶深灰色的盔式帽。举得很慢很慢,像是在举一件十分沉重的东西,一点一点的,等举到头顶,忽然用力一挥,便停在空中,一动不动了。”方纪在回忆当年毛泽东同志赴重庆谈判时,紧紧抓住了毛泽东上飞机时挥手致意的举动,生动地展示了毛泽东同志在历史转折的瞬间所表现出来的镇定和自信,勇敢和无畏。
       第三,锤炼动词。鲁迅在《孔乙己》中有这样的传神之笔:“孔乙己一到店,……便排出九文大钱。”一个“排”字,精当之极,让孔乙己拮据而穷酸的本相呼之欲出,既对酒店表示分文不少,自己是规矩人,又能对短衣帮的耻笑表现出若无其事来,恰如其分地展示了他的心理。若改用其他动词断难达到这种效果。
       行动表达心声,行动体现审美,行动反映思想。从名篇中寻精觅粹,在生活中观察思索,于写作中挥洒宣泄,才能让曾经感动或正在感动自己的人物行动,掀起读者心灵的波澜。
       王福民,宋文贵,中学教师,现居吉林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