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作者]运用心理暗示的一次成功尝试
作者:陈志娥

《文学教育》 2005年 第16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教育是一种以育人为目的的创造性脑力劳动,其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与沟通。要达到真正的交流与沟通,心理暗示方法是一种较好的教育方式。
       在我班,有一名学生小杰,生性好动,成绩平平。这一次居然没考及格。发试卷时我严厉地批评了小杰,并令其回家改错,家长写分析。(此两项要求,不是说说而已,而是按照惯例抄在家校联系本上)。第二天,当我翻开小杰的联系本,居然不见家长针对试卷的只言片语,再仔细一看,那两项作业根本没抄,这是有意回避试卷,小小年纪,这还了得。我在试卷堆里快速搜出小杰的试卷,上面居然一字未改,“完璧归赵”。我简直有点气愤了,非教训教训他不可。
       上课铃打响了,我快步走进教室,责其起立说明原委。其如一只受惊的小鹿,在座位上支支吾吾。时值期末复习,惜时如金。我强压住怒火,只说了一句,请家长到学校来一趟便了之。
       下午放学了,我把小杰留下来做清洁,目的是等家长。果然进来了一位家长,还跟着一个与小杰一般大的小女孩。我正纳闷,家长开口了,说是小杰的父亲生病住院,母亲日夜在医院护理,孩子暂时由她监护。既然是监护人,我便不客气了,我劈里啪啦地诉说了其“罪状”。
       正在做清洁的小杰被监护人叫过来,有点惊恐状。我正欲开口质问,不料监护人数落开了:“小杰这几天在我那儿很不听话,让他午睡他要打电脑,作业乱做,好像他的家长平时很少管教。”本来平视讲桌的小杰,这时把头埋得低低的,犹如一只缩进壳里的寄居蟹。这位家长好像根本没意识到这些。说到这,还得意地牵出一旁长得清秀的女孩说:“我女儿在六班,成绩很好,又很乖,从不像小杰,考这么低,还撒谎,太不像话了,我今晚就给小杰的家长打电话。”女孩的脸像一朵绽放的海棠,小杰的手使劲地抠着讲台的边沿。
       我看不见他的脸,但我可以想象他是多么的难受。此情景,使我猛然想起一则心理测试:国外有人以死刑犯作被试。告知被试以大量抽血的方式结束其生命,来测试人的生命能经受抽多少血。被试不能看到却能听到抽出血液的嘀嗒声,结果到一定的时间被试真的结束了生命。其实这一切都是虚拟的,根本就没有给被试抽血。可见,是消极的心理暗示摧毁了人的生命。小杰还是一个六七岁的孩子,缺乏辨别能力,加之本来就有点自卑,监护人这种不良的心理暗示,使小杰的情绪受到很大波动,如果作为老师的我也对监护人的话表示认可,小杰这种不良的心理反应会形成和固定下来,导致孩子自暴自弃。
       我在脑子里努力地搜索他的优点,有了,我摸摸小杰的头,对家长说:“其实小杰也不像您说的那样,他有很多优点,他的故事讲得绘声绘色,同学们都很佩服他。看图写话还经常被我在班上念呢!家长对孩子也挺负责。可能是这几天家里不太稳定,导致他没考好。不要紧,再努力!”孩子的头奇迹般的抬起来,感激地望了我一眼,眼里闪着泪花。我的积极暗示没有命令和强制,而是通过形象直观的心理暗示,避免了受教育者理性和感性的矛盾,意识和无意识的失调,难怪苏霍姆林斯基说,暗示教育是“教育技巧的核心,是能够找到通向心灵之路的基幢”。家长也受到我的积极暗示,连忙说:“今天中午吃饭很快,还是不错的。”孩子下意识地擦了擦眼泪。我拍拍小杰的肩,弯下腰对他说:“其实陈老师挺喜欢你的,因为你有那么多优点。今天你犯了错误,你生病的爸爸知道这个消息该多么难过呀!你能想办法弥补吗?”孩子直点头,呜咽着说:“能!”
       第二天,试卷上的错均已订正,家长满怀感激地写了试卷的分析。更为可喜的是他像变了个人似的,上课听讲格外认真,发言也十分积极举手。我呢,更是抓住契机,不断表扬。我想,我找到了通向心灵之路的基幢。
       对于低年级的弱势群体,积极的心理暗示不失为一种可取的教育方法,因为它会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生命潜能。
       陈志娥,教师,现居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