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作者]情况与情人
作者:孟玉红

《文学教育》 2005年 第16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说到“情况”这个词,大家都不会感到陌生,简单地说,情况就是情形嘛。近日在2003年第一期《天涯》杂志上,看到一篇曹军庆写的名为《情况》的小说,读完这篇小说后,顿时感到“情况”又有了“新情况”。
       曹军庆的《情况》是写一个叫刘图木的秘书科副科长(简称刘科)在机关中的感受和遭遇。他从农村出来,通过考学进城,进入机关,由于没有特殊的背景,自然难有所为。对科里的另外几个副科很是羡慕。最近几位副科均有了“情况”(文中的“情况”是指情人),刘科心里很不平衡。后来把自己惟一可以领导的清洁工马嫂发展成了他的“情况”。
       作者系湖北人,他在文中用“情况”代替情人,这一说法让作为北方人的我一听顿生疑惑,是否在武汉有这一说法?后问了一些武汉当地人,才知“情况”在其地词义发生了演变,由“情形”引申为“问题”,甚至引申为有特殊关系的异性,即“情人”,这种引申义的使用在当地还较为流行。若几个人在谈论“情况”,听者不知“情况”的言外含义,还会被人嗤之以鼻呢。甚至,有些人把见面的问候语也改成了“有‘情况’吗?”或“还没‘情况’吗?”
       《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中解释“情况”有两个义项,一是指事物发展所表现出来的总体状况;二是指值得注意的变化或动向。“情况”应属旧词,为什么会有这种新义产生?想必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渴望找到更加贴切形象更富于表现力的词语来描述某种较为流行的现象,除了运用新词新语外,那么另外一种很重要的途径就是旧词载新义了。书写形式未变,但词义却通过引申、比喻、借代等各种途径而改变了。文中的“情况”就属于旧词的翻新。为什么会选用“情况”来代替情人呢?能否使用“情况”的新义,群众能否接受呢?
       首先,从语言表达角度来讲,用“情况”代替“情人”就如同用“婚外恋”、“第三者”以委婉的雅称互补于粗俗刺耳的“轧姘头”和“姘妇”、“姘夫”一样,从而使新生词语和原有的等义词以风格的不同色彩从而形成互补性。在交际场合,可以以“情况”的语义的“模糊性”互补于表义准确的“情人”。
       其次,这一用法符合语言的经济简明的原则,与重新创造新词新语相比,旧词翻新所使用的语言符号更为节省,对说话者也更加省力、经济、好记。
       第三,从词语产生的可行性上来看,这一说法填补了称谓词语的缺环。在目前,“爱人”和“情人”的确分不清楚,“情人”即可指“有情的人”,也可指第三者,但在大庭广众之下称自己的妻子或丈夫为“爱人”的确不是最佳选择,那么用情人,又会让人产生歧义。正是由于称谓词语的空档,使“情况”应运而生。那么爱人就可以用于书面语,情人可指有情人,而“情况”则专指第三者了,从而使称谓语分配合理恰当,并且因超出常规的使用方法而使人感到新颖别致,满足了人们在词语使用上的求新求变的心理特点。
       第四,用“情况”代替情人,是修辞中“借代”手法的绝妙运用,如同用“问题”代替“情人”,用“意思”代替钱物。而且情况一般表示事情正在进行的状态和新动向,这种语义与情人的语义是极为吻合的。二者具有逼真的相似性,因此用“情况”代“情人”正可谓最佳选择。
       第五,从认知和审美角度来看,用“情况”代替“情人”显得委婉含蓄,符合汉民族传统的含蓄、内敛的思维方式,让人感到诙谐、幽默。
       第六,从感情色彩上来看,“情人”是偏重于贬义,而“情况”似乎是中性词,那么采用这一说法又似乎透射人们伦理观念的转变,前些年令人不耻的贬义词一步步衍变为中性词,似乎人们对这一种现象见怪不怪,习以为常了,持一种无所谓或默认的态度,不像以前那么态度明朗地持否定意见了。这一说法的使用会不会折射出人们伦理观念的倒退或不愿正视裸露自己不太美好行为的心态呢?
       总之,用“情况”代替“情人”会让读者感到别致、新奇,引起读者的兴趣,给人一种急欲阅读的冲动,并且给人一种语言上的美感,那么“情况”会不会像当年的“打的”一样,南词一路北上,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席卷全国呢?也许过不多久,“情况”就会有第三个义项,专指情人,那么到那时,“情况”真是有了“新情况”了。
       孟玉红,女,河南教育学院中文系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