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反思者]关于职业汉语能力测试的多向思考
作者:郭杏芳

《文学教育》 2005年 第16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一
       近些年来,不论是普通高校还是职业院校,不少大学开设了《大学语文》这门课程,而且不少有识之士都认为有必要开这门课,不论是从人文素质的养成还是语言应用能力的提高,哪方面都是需要的。可是困惑也不少:开设大学语文课程的目的是什么?到底该学些什么内容?是中学语文学习的延续吗?它的目标是什么?我们的大学教育向来是比较注重实用的,非中文专业的学生要拿一个学期几十个学时来继续学习语文,会起到什么作用呢?
       虽然很多教育者、学者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思考、研究,并作出了一些回答,诸如高校开设大学语文课程,目的是加强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其语文水平和应用能力。但一个学期的教学能达到这个目的吗?而学些什么内容更是众说纷纭,有人认为应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和文学教育;有人则认为要侧重社会、自然、哲学、人生等科学文化教育;有人只是笼统地强调要加强人文素质教育。这很难分辨谁是谁非。
       教学方法的改革似乎容易见成效,电脑的普及使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其他一些灵活多样的方式,如座谈、讨论、专题讲座、辩论等等都可视具体情况而选用;启发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也在不断推陈出新,虽然这些方法并不能保证学生的语文水平一定会提高,但却容易被学生、老师和社会广泛接受,争议较少。
       对大学生来说,光有这些还不够,人们更关注实用和技能。是否有用,是否有助于就业似乎成了学生、家长和社会对这门课程的评价标准。而文化素养恰恰是门潜移默化的课程,因其看不见摸不着,使得它说不清道不明,起码在短时间内看不出明显的效果,人们尽可以随意评说。
       既然英语和计算机都可以用等级考试的办法来量化,让人看到明确实际的成绩,语文水平怎么不可以来一个类似的测试呢?对外汉语教学早有水平测试了,对我们本土本国的毕业生和社会一般劳动者是否也可以研制出这样一个测试?在这个背景下,一个对本国劳动者的汉语水平测试方式呼之欲出,于是,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组织研制了这么个测试,并于2004年春季推上了社会。这并不能说高校开设大学语文课的问题就解决了,任何一项新事物的产生都有它的背景,也要有一个被社会认可接受的过程,还要有适合其生存的土壤。目前还有很多人并不知道有这项考试,而知道的人似乎还没感觉到有必考的需要,这就说明它的生存还需要培殖土壤。我认为这块土壤的培养需从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着手,尤其是职业院校以学生就业为办学方向,职业技能考试更是必需的,大学语文教学可以与汉语能力测试挂上钩。
       二
       其实,职业汉语能力测试(ZHC)的催生剂是中学语文教学改革,它并不是为大学语文教学改革而开发的。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中学语文改革的呼声渐高,有些地区和学校纷纷进行改革试点,但多以教学方法的改革为重点。到了九十年代,语文改革跨出了更大的步伐,一是在全国已成燎原之势;一是改革更深入到了内容方面,配合改革的新教材不断编写出来,到现在中小学的语文课本不知出了多少个新版本。
       社会知名人士也对我国的语文教育改革投入了极大的关注,1997年《北京文学》发表了一组题为“中国语文教育忧思”的文章,使一直以来关于语文教育的大讨论掀起了高潮。许多撰文者对中国的语文教育提出了尖锐的批评。整整搞了半个世纪文字工作的洪禹平先生,1998年3月10日在《中国青年报》发表文章,很激烈地批评中国语文教育“是一件误尽天下苍生的大事!”原因是我们的语文教育过于强调对语文知识的记忆而忽视对实际语言交际能力的训练;过于强调语文知识的系统完整而忽视语言能力的培养;过于强调语法的分析而忽视语感的体验;过于强调对少数课文掰开揉碎的“精读”而忽视开拓学生的视野。其后果是很多受过高中教育甚至大学教育的毕业生,语文水平不能应付日常生活所需,语文能力不能满足职业工作的需要,甚至有些硕士生、博士生的语言文字都不过关,不能随意地合乎规范地用语言表情达意。
       由此观之,我们的语文教育确实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而且要从根本上去改变,还需要官方的介入和推动,这便导致了教育部两个“新课标”的出台。
       “新课标”仍是为中学语文教改而制订的。2001年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03年又颁布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前者提出“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后者还提出了高中阶段分必修课和选修课,这两个《标准》的颁布,旨在探索语文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的新思路。
       语文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语文考试方式的产物,只要考试方式不变,再好的改革思路也难以变为现实;换言之,如果能改变考试方式,改革也就容易进行下去了。职业汉语能力测试(ZHC)下应运而生的中学语文教育在社会的呼吁下,在有识之士的批评声中,更主要的是在官方的指导和推动下,总算走上了正路。大学语文教育该如何进行?这似乎还有些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到底是按照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路子走,还是遵循提高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的路子走好呢?前者与现实好象没有直接的联系,后者又太实用功利。我认为,ZHC的推出,给了大学语文教育改革的新思路、新亮点。到了大学尤其是职业院校,就业自然是学生、老师、家长关心的头等大事,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在中学就应完成,不能等到了大学再补课。至于说传统文化教育,并非一朝一夕之事,也并非与实际语文能力截然分开。文化修养高,语文水平不会太差;相反,文化水平不高,语文能力绝对好不了。那么,职业汉语能力测试,倒好象是为大学语文改革量身定做似的。
       三
       职业汉语能力测试,主要考查应试者在职业活动中实际应用汉语的能力,而不是去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它所关注的是能力。它强调实际语言交际能力的训练,不强调语文知识的单纯记忆;强调语感体验,不强调语法分析;强调语言视野的拓展,不强调名著名篇的研读。由此可知,它更适合于测试即将走上社会就业的大学生人群,当然也不排除一般的社会待业青年,以及工作需要的社会一切从业人群。
       找到了合适的发展方向,剩下的就是如何操作的问题。如果说大学语文教育有改革的必要,从语文能力着手就是突破口。以前那种持人文教育,文化熏陶观点的人,着重关注的是教学内容和方法;现在有新的测试标准,强调的是语言实际应用能力的提高,它要考查的是应试者的整体语文水平,所包含的是语文教育的方方面面。逻辑思维能力,语言文字的应用能力,传统文化的素养,思维视野的开阔,都是语文能力所必备的。ZHC既有明确的测试目标,又不排除语文知识的积累,更要求有较好的逻辑思维能力、语言交际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这倒给大学语文教学出了难题:教什么,怎样教呢?这就是大学语文改革要思考的问题。
       我认为这既可以分层次教学,有目标地训练;又可以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只要能达到一定的水平即可,就如英语和计算机等级考试一样。有余力有兴趣的学生,可以有时间去加强有关人文文化修养。这比一刀切一锅煮要好。那种要么不论有没有必要,都要求开大学语文;要么一概不开;或是不论什么专业,什么文化程度,都上一个内容的做法,肯定是不得学生人心的。即使是选修,也因种种原由,使学生不得不选自己并不需要或并不想修的大学语文或文学课程。如果将ZHC引进大学语文教学,就可使一部分学生解放出来(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可以不用学习);一部分学生得到自己想要学的东西(选修一些文学的文化的或历史哲学方面的课程)。这对老师的要求可能会更高,一方面要针对达不到应有语文水平的学生,指导他们作有效的训练;另一方面又要能开出更深层次的课程,满足那些有余力有兴趣的学生的需要。
       郭杏芳,副教授,现居湖北黄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