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读者]阅读教学要妙用三读
作者:赵清良

《文学教育》 2005年 第16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阅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主体性。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通过积极思维,手脑口并用,扩大阅读范围,拓展自己的视野,领会文章主旨,体悟意境美。
       阅读的形式有很多种。最常用的就是默读、诵读、品读。
       一、默读,理清脉络
       默读是阅读教学的一种形式,它是不发出声音的一种阅读,可以一目十行地读,比其他的阅读速度要快,在语文教学中,只要我们科学地运用默读,它就会提高我们的教学效率。
       《中国石拱桥》是一篇条理清晰、结构严谨的规范的说明文。我在教学中就注意运用了默读教学,使学生很快理清了文章的脉络,把握了全文的内容,对本课教学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中国石拱桥》抓住了中国石拱桥的主要特点,以赵州桥和卢沟桥为例,说明我国石拱桥在设计施工上的独特创造以及不朽的艺术价值,赞扬了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是一篇介绍石拱桥知识的说明文。
       从全文结构看,本文采用了先总后分的方法:先概括说明石拱桥的外形、结构和功用,然后开始介绍中国石拱桥,采用了例证说明的方法,以赵州桥和卢沟桥为例,分别抓住它们的地理位置、修建时间、结构特征、历史意义,接着作者又分三点解释了我国石拱桥取得如此辉煌成就的原因,充满了对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的深深敬佩之情。最后又综述解放后我国桥梁事业,尤其是石拱桥的新发展。
       全文条分缕析,井然有序。这种明晰的条理,是客观事物自身各种关系的如实反映。通过阅读教学学生很快就把握了内容,理清了脉络,确实是一种不错的教学形式。
       二、诵读,领悟主旨
       诵读是带强烈感情,大声的阅读。
       反复诵读可以带动和加深领悟。通过诵读体会文章浓郁的感情,感受艺术魅力,让学生在诵读中自主完成联想、想象这一思维过程,通过诵读可以领略音乐美,在这琅琅上口、愉情悦目的诵读中体味语言、把握主旨、品味意境。
       《安塞腰鼓》是一篇歌颂激荡的生命和磅礴力量的文章。只有通过诵读,才能读出“安塞腰鼓”的“大器”,在苍苍茫茫的黄土高原上,像是旋风、骤雨般的“安塞腰鼓”,是陕北高原特有的地域文化现象,是陕北的精神风貌的象征和符号。它是古代激励边关将士冲锋杀敌、浴血奋战的号角,也是将士们征战凯旋的欢迎曲。它气势磅礴,它置于死地而后生,它充满激情与力量,它是黄土高原的舞蹈与狂欢。
       三、品读,体悟意境
       品读是用心去品味文本语言所蕴含的思想情感的一种阅读,阅读者往往达到忘我的境界,完全进入文本所描绘的意境之中。
       反复品读文章中精美的语句,而领会文章丰富的内涵,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所谓“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便是这个道理。
       《济南的冬天》很有特色,在教学中就需要反复品读去体会其意境。
       课文围绕“济南的冬天是温晴的”这条主线,紧扣着“山”和“水”铺展了一幅幅淡雅的山水画。
       老舍先生对济南冬天的一往情深,处处流于笔端,溢于言表,我们只有反复品读才能体会到先生的情恳辞切,领悟济南“慈善”的冬天。
       语言既然是承载思想情感的载体,语文教学就不可能离开语言能力的训练。阅读是联系文本与读者的纽带,因而要有效地开展好阅读教学。
       赵清良,河北邯郸市峰峰春晖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