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读者]阅读文章要善于捕捉语言信息
作者:郑德芝

《文学教育》 2005年 第16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语言中的信息包含两个方面:明示信息(明白说出来)和隐含信息;隐含信息就是指没有在字面上直接表达出来,但能够为读者所了解、所感受的信息。这两类语句,信息量大,表达的内容多,给学生阅读理解带来一定的困难,阅读教学中,如何突破这个难点,值得我们探讨,结合过去的教学经验和实践,谈一点粗浅的认识。
       一、探幽索隐,抓关键词语
       阅读就是通过理解每篇文章的字、词、句、段来领会作者的写作思路和意图,中学语文教材大都是选的名家名篇,这些文学作品的最大特点是“言在此而意在彼”、耐人寻味、发人深思。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在文章的精华含蓄处引导学生,“探幽索隐”启发、想象、寻找字面后所隐含的大量信息,具体做法:
       (一)抓住富有褒贬色彩的语言。
       这类语言信息丰繁,“话中有话”有“弦外之音”,只有把握文中作者喜爱和憎恶感情的词语,才能正确的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
       如《藤野先生》中“东京也无非是这样”这句话中关键词“也”字,含有丰富的意义,这一个“也”字便是这句话的隐含信息的关键词。
       (二)抓住意蕴丰富的语言。
       文章中有些语句隐含信息多,意蕴丰富,具有多方面的表现功能,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仔细赏析和反复体会,让学生领悟其中的言外之意,韵外之致。
       我在课外阅读中向同学们介绍了《红楼梦》中一段,分析其中语言所隐含的信息,如《情中情以情感妹妹,错里错以错劝哥哥》一节中:
       “黛玉听了宝玉这番话,心中虽然有万句言词”只是不能说得半日,方抽抽噎噎地说道:“你从此可都改了罢!”
       “你从此可都改了罢!”一句话共8个字,运用了六个虚词,尤其“了”这个词用得极有神韵,抓住了这句话,也就理解了这段文字的含义。
       (三)抓住文章中的议论、抒情语言。
       一些文学作品,往往十分重视议论和抒情,这些议论和抒情文字蕴含丰富的信息,作者正是通过文中这些意蕴丰富的议论、抒情语言,抒发自己的感受,对人物和事件做出评价,帮助读者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我们应引导学生,通过议论和抒情语句去感受课文的思想内容。
       二、旁敲侧击,意会文章的隐含信息
       中国有句古话叫“言在此,而意在彼”尤其是文学作品更讲求曲折、隐晦的美,这样形成摇曳多姿、跌宕起伏的艺术效果,而这些正是阅读理解上的重大障碍,作为教师就应当引导学生理解,为了形成这种艺术效果,作家所采用的种种写作技巧和手法,从而理解句子所隐含的信息,达到领会句子的目的。
       (一)抓住文章所运用的写作手法。
       《白杨礼赞》中,“它没有婆娑的姿态,也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也许你要说它不美,它是树中的伟丈夫”这段话中作者采用欲扬先抑、对比的写作手法,通过对白杨树外在形态的描写,突出了白杨树外形虽普通和平凡,而内在精神却无比高尚的特点,从而达到了赞美的目的,其中“树中伟丈夫”隐含信息量大,我们不难看出在作者眼中白杨树的确是不平凡的树,虽然它外形缺乏美,但是它的内在美却让人挚爱、崇敬。正是运用这种技巧,在对比中,我们感悟到了白杨树的内在美。
       (二)抓住修辞特点,体味隐含信息。
       深刻、含蓄的语句,往往借助一些修辞手段,传递最大的信息量,以含蓄为特征的常用修辞格,如双关、反语、婉语、象征等,或用以表达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或借题发挥或表里意思相反,或是寓意深刻、形象丰富,弄清了修辞特点就能准确领悟这句话隐含的信息了。
       当然,阅读能力的提高,并非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在大量的阅读中,既要注意对已有信息的积累,又要以敏锐的洞察力,多角度、多渠道的获取新的信息,阅读能力才能得以逐步地提高。
       郑德芝,教师,现居河北霸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