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读者]阅读教学要重视美读
作者:邹淑新

《文学教育》 2005年 第16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叶圣陶曾经提出:“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感情在读的时候读出来。这无非如孟子所说的‘以意逆志’,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也使我深深体会到了这一点。我认为美读是语文阅读教学中最重要、最基本的方法和手段。阅读教学中听说读写训练应以美读为根本,阅读教学从感知理解到评价创造的全过程都离不开美读,因为美读先出于口,再入于耳,而后了然于心。学生在教师的美读和自己的朗读中既能大致掌握全文的主题意旨和写作特点,又能表达感情,陶冶情操。
       (一)美读能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
       一些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不能光靠教师的讲析,讲有可能把散文的美感讲得支离破碎,甚至曲解作家的原意。如《听潮》一文的特点是用声音塑造形象。我在教《听潮》时,把重点放在了朗读上,先让学生自由美读,然后让学生仔细听我范读。读到“波浪轻轻吻着岩石,像朦胧欲睡似的”,“海在我们脚下沉吟着”,“像微风拂过琴弦,像落花飘在水上”,“海睡熟了”时,由于运用舒缓、柔和的语调,读出了一个优美、宁静、悠远、安详的意境。学生即使没见过大海也能感受到海睡时的温柔美。当读到“海终于愤怒了,它咆哮着,音响就越来越大。战鼓声、金锣声、呐喊声、啼哭声、马蹄声、车轮声、机翼声掺杂在一起,像千军万马混战了起来”时,我运用高亢、激昂、奋进的声调,学生们好似被带到奔腾咆哮的大海边,体会到了大海的雄壮美和伟大的力量。
       (二)美读能触景生情,能和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
       这一代学生对周恩来总理不熟悉,感情不深,只知道他是共和国第一任总理。学生朗读《周总理,你在哪里》一诗时,语调平淡,没有激情,这样就需要老师的示范。我以舒缓、哀婉的语调、沉稳、凝重的音色,读出了周总理在革命征途上风尘仆仆,奔波于祖国山川、大地和人民群众心连心的光辉形象,读出周总理为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革命事业呕心沥血的崇高业绩,读出了对周总理无私奉献精神和伟大人格魅力的无比崇敬和思念之情。我由热泪盈眶到潸然泪下,始终以饱满的激情感染学生,让学生再按老师的语调、节奏读,师生共同沉浸在对总理赞颂、怀念的氛围里。
       现代诗文注重美读,文言文也得这样。在教《岳阳楼记》一文时,当读到“若夫霪雨霏霏”一段时,用低沉、凝重的语调把学生带到阴雨连绵,狂风怒吼,呼啸猿啼,行人路断这样一个暗淡、凄凉的氛围,使人感到抑郁悲哀“以己悲”。当读到“至若春和景明”一段时,音色陡转,以清新、铿锵、甜美的语调读,使学生有“脑中突然出现一幅奇异的图画”的效果。看到这样的美景谁不“心旷神怡,宠辱皆忘”呢?“以物喜”。可是古人却不然,他们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这种“忧君”虽然带有局限性,但是他们这种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精神难道不值得我们学习吗?然后让学生反复读,自然成诵。这样既懂得了作者如何提出自己的观点,又激励学生做仁人志士,以天下为己任,为理想而奋斗。
       (三)美读能尽快进入角色,把握人物身份、性格,对文章有较深的理解
       如在教《变色龙》一文时,就是先从美读入手。在朗读过程中,把文章的文字叙述转化为自己想象中的画面,对于文中不同人物的语言,运用不同的语气、语调,模仿他们的口吻,绘声绘色读出。也正是由于自己惟妙惟肖的朗读,学生听后对警官奥楚蔑洛夫就有一个清晰的认识,甚至无需交待时代背景,学生就能正确说出奥楚蔑洛夫见风使舵,媚上欺下的性格。如果此时教师再简单介绍时代背景,学生对俄国当时的社会现实就会有更深刻的认识。这时再让学生美读来锻炼他们的口语水平,分角色朗读,深入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邹淑新,山东淄博高新区南营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