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读者]接受美学与文本阅读
作者:祝方翠

《文学教育》 2005年 第16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接受美学把期待视野分为三个层次,即文本期待、形象期待、意蕴期待。
       首先,我们来看文本期待,教材中的选文无非是实用文和文学作品两大类,不同的文章体裁决定了不同的教学形式、方法以及不同的重难点,也就是不同文体,不同文章在知识储备、能力训练、情感态度等方面都绝不会雷同。比如,同是文学作品,散文则侧重把握它“形散神聚”的特点,优美生动的语言,含蓄深刻的意蕴;小说则要从典型的人物形象,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人物活动的环境三方面去把握;诗歌要体会其深远意境,理解并赏析精练的语言……可见,不同类型的作品本身的形式特征就是一种对读者阅读时的期待指向,你明确了各类文章的体裁,一定会用不同的方法去学习,期待视野中的最初层级的目标就已经实现了。
       其二,形象期待,走进文学作品的长廊你会发现作家们创作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可悲迂腐而又深受科举制度毒害的孔乙己;自私、贪婪、势利把金钱看得高于一切的菲利普夫妇;热情、能干、纯朴的双喜;老实厚道、任劳任怨、恪守诚信的年轻信客……一个个形神毕备,让人读后不忘。作者着意刻画的人物形象,是作者文本期待的最佳载体;作者只是运用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情等方面塑造人物,并且把人物放在典型环境和曲折的故事情节中去刻画,可并没有把人物的性格特征、思想精神直白的亮出来,它期待着读者去解读。面对一篇具体的文章刻画的人物形象,我们不妨引导学生大胆地去主观猜想,这实际上也加进了自己的生活体验。如阅读魏巍的散文《我的老师》,在情境导入中可以让学生合上书,设置这样的提问:从小学到中学,我们接触过不少老师,那作家魏巍笔下的老师会是怎样的一位老师呢?学生定会兴趣盎然,争先恐后的发言,再打开书时,学生把自己的推测与文章对应,如果有一点是相同的,学生也会高兴得手舞足蹈。
       其三,意蕴期待,这是期待视野中的最高层面。伊塞尔从阅读角度研究文学作品,他认为文学作品有“两极”:一是艺术的即作者写出来的文本。一是审美的即读者对文本的具体化和实现,文本具有未定性,它们仅仅是一个未完成的本身不能产生独立意义的框式结构,像蜂房,也像海绵体。其中有许多“空白”,通常称之为“文学空白”,它召唤读者去调动现实生活经验和充分发挥主观想象去填补空白,进行再创造。如教学朱自清的《背影》,语文教师着重分析的是望父买桔的动作,而总是忽视了在这一过程中的服饰描写:“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路边,慢慢探下去……”文字不多,意蕴颇丰。我启发学生思考,透过“父亲”的穿着色调,我们能看到特定时代中怎样的内涵?学生一下子活跃了,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透露当时社会的黑暗阴冷;写出父亲困顿的遭遇和颓唐的心境,生活道路的无比坎坷艰辛;营造暗淡气氛,悲凉心境,与儿子的那身较为华美的紫毛大衣相对比,流露出父亲深沉真挚的爱。
       语文教学中如果能充分挖掘文本的期待视野,用来指导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和欣赏,让学生走进作品,解读作品,接受作品,进而进行再创造就会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和写作水平。
       祝方翠,湖北恩施市第一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