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研究者]古代诗歌中的意境
作者:李春亮

《文学教育》 2005年 第16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古代诗歌是我国文化大花园中的一朵奇葩,以其深厚广阔的思想内蕴,娴熟的艺术技巧,凝练、含蓄的语言,跌宕多姿的风格,为人们喜爱。
       什么是意境呢?意境是作品描写某种事物所达到的艺术境界,是作家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生活图景和谐统一的结果。简言之,意境是客观与主观相熔铸的产物。意境是情与景的和谐,是意与境的统一,是诗人所塑造的艺术形象的天地,因此,诗词的作者们总是追求着意境的创造。王国维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人间词话》)。王夫之曾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分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斋诗话》)王国维曾说:“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人间词话》)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宫体诗的自赎》)的《春江花月夜》,千百年来使无数读者为之倾倒。此诗一切围绕明月这个中心,围绕它而衍生铺展。诗人独特地借助于明月普照来抒发和表达多种感情,情因景生,而又染情于景,就自然达到了情景的水乳交融。如“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两句生动逼真,堪称传神之笔。诗人把无生命的月光人格化了,赋予了它鲜明的生命,仿佛月光有情,留连忘返。帘卷不去,挥遣不去,它是那么深笃,那么缠绵。明月成了沟通思妇和离人之间的感情渠道,成为思妇心迹的依附、心愿的寄托。在这里,分不清何者为情,何者为景,景语皆为情语。我国古代的优秀诗人非常讲究“意境”,在他们的诗篇里,往往充满诗情画意,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意境”是客观现实中的境象在诗人头脑中能动反映的产物,是诗人主观之意与现实之境两者辩证的统一。在意境的形成中,境是基础,这里所说的境,不仅指直接唤起情感的某种具体的景色,如陶渊明《归园田居》一诗中的“榆柳”、“桃李”等,而且也指与这些景物相联系的整个生活,情感正是由特定生活条件下的景物引起的。脱离了境,脱离了生活中的形象,情与意就无从产生,无所寄托。在意境中“情”是“景中情”,情消融在形象中。刘熙载曾说:“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故诗无气象,则精神亦无所寓矣。”“境”虽然是形成意境的基础,但在意境中起主导作用的仍是情、意。因为情意虽然从境中产生,但是诗歌中出现的“景”,并不是生活中的自然形态的“景”,而是“情中景”,是唤起诗人特定情感的景。“景”浸透了诗人的情感。这种“景”区别于生活中自然形象的“景”,它只须抓住那些唤起特定情感的自然特征而无须罗列一切细节。意境中的“景”因此称为“情中景”。因此,它往往以一种洗炼、含蓄的形式,给人以强烈的情感影响,引起强烈的美感,这就是意境美。唐人卢纶写的边塞诗《塞下曲》:“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诗中作者选择了飞雁、单于、轻骑、大雪、弓刀这些边关战地特有的事物,有机地组成了敌逃、我追的场景,鲜明生动地描绘出边关前哨雪夜追敌的画面,从而烘托出一种雄浑豪健的意境。
       李春亮,山东兖州一中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