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研究者]杂文的归属与发展
作者:张家胜

《文学教育》 2005年 第16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的长河中,我们可以看到,“五四”以后,经鲁迅先生开创的有中国特色的文学样式——杂文,经几代杂文家的不懈开拓和努力,使杂文成为一种直接而迅速地反映社会现实生活或表现作者思想观点的文章体裁。她的内容以思想性、论战性见长;在艺术上言辞机警、行文情感饱满,常借助形象比喻来议论人或事,在社会上常会产生强烈的震撼力。故鲁迅先生被誉为中国现代杂文取得最高成就的代表作家,鲁迅杂文成为“现代杂文”的代表作品。
       特别是当今时代政治、经济的特点,使杂文凭着其短小、精悍、明快、锋利的风格特性,比其它的文章题材更能充分地担当起社会的舆论监督和人民思想引导的重任。可以说,杂文在社会的发展进程中,充当了马前卒摇旗呐喊的作用,其“针贬时弊”的批判性,及其产生的社会功能和效应愈来愈被社会认可。但是,杂文概念的定义,决定着杂文应该归属于什么地位。这个问题的确值得我们去探讨。
       一、杂文与其概念
       对于杂文及杂文的概念历来说法种种,但相当集中的观点,是将杂文归属于文学的散文类。这类观点在《辞海》、《新华词典》以及各种“文学史”类的书籍中比比可见。《辞海》对“杂文”的定义如下:“杂文,文学体裁之一,散文的一种。直接而迅速地反映社会事变的文艺性论文。以短小、活泼、锋利、隽永为特点,是一种战斗的文体。内容广泛,形式多样,有关社会生活,文化动态,以及政治事变的杂感、杂谈、杂论、随笔都可归于这一类。中国自战国时代以来诸子百家的著述中就多有这一类文章。‘五四’以后,以鲁迅为代表的革命作家,为了战斗的需要,对于有害的事物,揭微显隐,痛下针砭,广泛地运用了杂文。它们有如匕首、投枪刺向敌人,对艰苦的革命斗争表现了坚强的战斗力;在艺术上,感情饱满,形象鲜明具有高度的艺术感染力;形成了杂文的新传统和新风格。”《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对“杂文”的解释:“现代散文的一种,不拘泥于某一种形式,偏重议论,也可以叙事。”对杂文概念的这类界定,虽在内容上各有侧重,但有关杂文的归属方面,上述观点都认为杂文应归属于文学中的散文类。
       上述观点都在表明杂文属于一种文学样式。但是中国现代杂文,自鲁迅先生之后,就以一种独立的形式自立于世。特别是随着杂文在社会舆论、思想引导等方面作用的扩大,大家对杂文在当今社会的作用和贡献都予以承认。如果重新给杂文的概念定义:杂文就是直接而迅速地反映社会事变的,思辩性强,风格多样的一种文章体裁。所以,杂文不应依附于任何一种文学样式,也不应归属于文学。这个概念的定义是由杂文的本质特征而决定了的。
       二、杂文的本质特征
       在中国文化史上,历代许多具有进步思想内容和艺术价值的古文,多是著名的杂文作品。纵观杂文的发展历程,分析杂文的本质特征,无论是现代杂文,或是中国古代的诸子百家们的讽谏、谏诤。都可以看到杂文的本质特征是其“针贬时弊”的批判性。既然杂文要起到“针贬时弊”的批判作用,就决定杂文必然与“时弊”紧密相连,与“时弊”共存亡。历史上的讽谏、谏诤是在封建等级制度下孕育的,体现的正是封建等级制度下“君”、“臣”;“忠”、“义”的政治文化,最终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政治利益和政治制度。而现代杂文,是中国新文化运动时期,鲁迅先生为首的一批作家应时代之需、社会之需,而创作的。她与中国古代的诸子百家们的讽谏、谏诤虽是有一定的联系,但发挥着不同的社会功能和导向作用。中国现代杂文伴随着人民对民主的追求,伴随着社会政治的开放、言论的自由而发展。所以说,杂文家就是社会的批判家,杂文就是对社会各种事物的杂感、杂想、杂谈、杂议、杂评。人们通过杂文可以直接、大胆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评判,通过评判、分析、论理,来表达自己对社会政治的思想观点,最终达到社会批判、文明批判、政治批判的目的。
       有“河南杂文界的旗帜”之称的著名杂文家王大海先生以其对祖国的热爱、对百姓的责任曾写下许多杂文精品,其中的《鹦鹉的传说及其他》一文,是篇嘲讽“文革”的千字文,幽默中透着淤血,深深地震撼着每一位读者。使经历过文革的人反思当年的行为;使没有经历过文革的年轻人开始关注对文革的反思。我发现,20世纪上半叶,曾在中国知识女性身上出现过的那种气质,似乎早已荡然无存。比如像陈衡哲、林徽因那样的女性,现在就很难看到。这其实是两个时代、两种文化的必然结果。这些杂文以其尖锐的批判力度,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引起人们的深思。不仅启发人们对社会发展中的种种不良行径,给与抨击和纠正;同时对社会发展中应持的先进理念给以引导。
       所以,杂文的本质特征“针砭时弊”,就是在作者对某一(类)事物、或思想观点意识形态、或某人物言行、或某类客观存在(如社会制度、政治秩序等)进行剖析,阐明作者的爱与憎、赞同与反对、评价与批判等观点看法,并解释这种观点看法的原因和后果的过程中得以充分展示。
       为此,杂文的本质特征决定其必然要成为独立的文章体裁。因为杂文的“杂”,使其无法归属或附属到某一类文学样式中,只能归于文章体裁的一类。
       三、杂文的发展规律和发展方向
       在众多的文章体裁中,我们可以总结出杂文的发展规律,是在积极介入社会政治的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
       从“文革”后新时期杂文“战场”的表现,特别是近十年来的众多杂文在社会各种事务的参与状况,都足以证实,杂文的确已经积极介入政治,担当起社会批判、文明批判、政治批判的重任,针砭时弊、抨击腐败、激浊扬清,揭示社会矛盾的实质,警醒着麻木的灵魂,为民众的权益呐喊,担当起舆论监督和思想引导的社会功能。例如,在改革开放以后,北京《新观察》半月刊在1988年第12期,以显著版面刊出著名杂文家牧惠的杂文:《蛇口青年的名片与答丢夫的手帕》,文中对三位去蛇口的青年教育专家在蛇口座谈会辩论中当场质问发言青年叫什么名字的威胁性手段给与了评判。“我很欣赏这位青年光明磊落的行动和在场青年给他鼓的掌。”“青年人……在权威面前无所畏缩,强烈要求平等对话的精神十分可贵。”为改革中的年轻一代撑腰,批判了当时所谓“家”们的陈腐观念。
       当然越对杂文进行深入研究,我们也就越发现,现今杂文的题材内容、范围涉及越来越宽泛。杂文的本质是要进行社会批判、文明批判、政治批判,批判精神是杂文的灵魂。那么,杂文对于敌人就是极为犀利的投枪和匕首;同时对于人民内部的不良倾向,也是锐利的批评武器。现时代的杂文不仅讽刺和暴露假、丑、恶,亦可用来赞颂真、善、美,推尚新思想、新品格、新风貌。近期央视对2004年“感动中国”获奖人物之褒扬和评判的颁奖辞,当属于杂文。颁奖辞在对真、善、美的赞颂之中,也确实在思想上引发全国人民的深思。如,对2004年奥运会集体冠军中国女排的颁奖词:“曾经沸腾了一代国人的热血,也在中国人心里留下长达20年的期待。2004年的一天,于无声处,绝地反击。是她们,让最后的希望攀援着意志的臂膀上升,直到最后一记重扣敲响欢庆的锣鼓。金牌唤回曾经的光荣,胜利开启崭新的梦想。”文字不多,却在引领人们反思:胜利依靠的是什么?又如,对西部支教大学生徐本禹的颁奖辞:“如果眼泪是一种财富,徐本禹就是一个富有的人。在过去一年里,他让人们泪流满面。从繁华的城市走进大山深处,他用一个刚刚毕业的大学生稚嫩的肩膀,扛住了倾颓的教室,扛住了贫穷和孤独,扛起了本来不属于他的责任。也许一个人的力量还不能让孩子眼睛铺满阳光,爱,被期待着。徐本禹点亮了火把,刺痛了人们的眼睛。”在这些褒扬的颁奖词背后,难道没有批判么?没有唤醒么?难道这些只是一般的颁奖词吗?他会让人们深思:当你在追求物质享乐、追求高消费时;当一些大学毕业生挤在大城市,不愿返回到生你、养你的故土时;你从徐本禹的行动上想到什么?其中对社会不良思想和行为的批判、对人民思想的引领,仅在不言之中啊。
       综上所述,从杂文概念的重新定义,及杂文本质特征和发展的论述,说明杂文应该作为一种文章体裁,独成体系。这样杂文在社会的舆论导向中,在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建设中,在和谐社会的构建中更能充分发挥其强有力的促进作用。
       张家胜,女,中文副教授,郑州市教育学会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副理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