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拾贝者]让创新的火花在感悟中闪光
作者:付 焱

《文学教育》 2005年 第14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随着话题作文的兴起,学生在写作文时,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选择相应文体,一次作文,体裁多种多样,一部分学生确实在挖掘新的表现方式上动足了脑筋。但文章的内容还是缺乏深度或老生常谈,老师们常会有“新瓶装旧酒”的感叹。究其因,同学们在形式上下足了功夫,而对内容,或者说对文章所表现的生活,却缺乏理性的、深入的思考。这势必影响作文教学的创新。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谁要想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首先应发展他的思维能力。离开了思维,单独发展语言是不可能的。”理性的、深入的、多角度的思考,都属于思维能力,但它又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如何训练创新思维能力?学生自由练笔中的一篇文章,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学生这篇文章的写作对象是“涂改液”,即修改文字所用的特殊的笔。当时,这种涂改液在我们这个山区小城开始使用,价格不菲,家庭贫穷的学生用不起。这个学生在文章中历数了涂改液给自己听课作笔记、做练习、考试带来的种种好处,但是文末,却笔锋一转:涂改液只是把错误掩盖住了,却没有正视错误、改正错误的勇气,如人犯了错误却极力掩饰一样。语句简短,却写出了学生自己的独特见解,这是学生对涂改液产生的一种顿悟,且由物及人,闪耀着创新的火花。我不禁提笔写下赞语,且在班上朗读了这篇文章。
       在平时的命题作文、材料作文中,由于种种束缚,他们并没有完全写出自己的感悟。比如,我曾经布置同学们写记人——记平面人物形象的文章,且指定要写老师。并一再强调不要受束缚。谁知作文收上来一看,80%的同学写老师勤勤恳恳、关心学生,如同一个模子铸出来的,令人哭笑不得。而在自由练笔中,又受老师作文教学的影响,不敢放胆写感悟,有的学生在练笔中,虽也写了自己的感悟,却未受到老师的重视,至多把它们看成是文章的佳句,并未从思维训练的高度去认识,更未认识到这恰恰是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
       认识到了感悟是一种最活跃、最高质高效的创造性思维,就要在教学中给以极大的重视。现代高中生思维活跃,常常产生离经叛道的想法,但在这些离经叛道的想法中,却闪耀着创新的火花。对学生的感悟火花,应予以充分肯定,并加以积极引导,培养学生由景、物、事展开联想,产生顿悟的能力。
       训练学生的感悟能力,也就是在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思考可以构成一座桥,帮助你通向新的境界。”确切地说,写作并不是直接依赖生活,而是依赖于作者从生活中获得的特殊感受。同一处景物,有的同学看了写不出来,有的同学却可以描绘得惟妙惟肖,有的同学的描写甚至可以超过原有的美。究其因,就在于观赏者的感受,或者说感悟不同。感悟和联想、思考是分不开的,在感悟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具体的做法为:
       一、培养学生主动地、有意识地去感悟事物、情景的能力
       训练学生不仅仅要观察身边的人和事,还要抓住观察中瞬间的看法,或联想,或升华,或提炼,形成感悟。
       如:粉笔,普普通通,熟视无睹,请观察它,认识它,形成新的感悟。课堂上,教师话音刚落,同学们七嘴八舌说出自己的感悟。有的同学由粉笔虽洁白,但放入红墨水中变红,放入黑墨水中变黑,认为它随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无定性;有的同学由粉笔形体短小但实用价值大而感叹,联想到渺小而伟大、平凡而崇高的人生哲理;有的由粉笔默然的脾气感悟到脚踏实地、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有褒有贬,感触很多。有的同学在札记中不由写道:一支小小粉笔引出如此多的感悟。足见自己平时思维的范围狭窄,思维不活跃。
       二、指导学生深入思考,使感悟更深刻
       经过一段时间训练,同学们已能不再就事论事,就物论物,而能够就事就物阐发感悟了。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更深入思考,促使创造性思维火花的爆发。
       一次课间休息,教室里来了个乞讨者,跪在讲台上自称父母双亡,自己无法读高中,向同学们乞讨学费、生活费。当时同学们纷纷伸出援助之手,一元、五元、拾元等等。上课铃响了,同学们还在议论此事。我趁机就这一事件让同学们思考,谈自己的看法,有的同学说乞讨者太可怜了,他的求学精神也令人感动;有的说大家纷纷解囊,体现当代学生的助人为乐风尚;有的批评未伸手援助的同学,说他缺乏爱心。在此基础上,我让大家想得再广一点,再深一点,角度再多一点,并适当点拨。有的同学的思考就不同了,认为改革开放要使全社会富裕,但现在发展不平衡,要加大改革开放的力度;有的认为乞讨者的跪,跪掉了做人的尊严;更有的同学提出,这跪多少还带有一点民族的劣根性,决不能任其蔓延,因为一个跪着的民族是岌岌可危的。同学们的感悟虽有的幼稚,有的偏颇,但无异都迸发出了创新思维的火花。
       三、借助所学文学作品,让学生跳出束缚,大胆感悟
       初高中语文教材,中外文学作品不少,教师在讲授时,往往按传统观点传授,学生按传统观点接受。然后按传统观点写评价文章,能否突破?毋庸怀疑,若突破,将会大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迸放出绚丽的火花。因此,在训练学生感悟能力时,我有意借用了教材中的文学作品。
       如教学《装在套子里的人》,分析完课文后,提出问题:传统的看法认为,别里科夫是一个保守、反动、扼杀一切新思想、阻碍社会发展的人的代表,是卫道士,请问,你的看法完全相同吗?问题提出,同学们一听可以推翻这个结论,纷纷再次研读课文。提出了新的感悟:别里科夫也是沙皇制度的牺牲品;别里科夫既非卫道士,又非牺牲品,而是一个具有复杂性格的受害者;别里科夫可怜等等。在此基础上,让同学们写创新作文,谈自己的感悟。大多数同学洋洋洒洒写下长文,尽情阐述自己的观点,有理有据,让人耳目一新。其实,这种感悟,就是创造式阅读;这种作文,就是创新作文。
       四、利用学生旧作,引发学生的感悟,在感悟中修改旧作
       学生作文只要不是东拼西凑,自己的感觉一般都是良好的,故往往对老师的判分不满意。久之,学生对作文的兴趣也大减。利用学生的旧作,引发学生的感悟,再让学生修改,则会大大调动学生作文的积极性。具体做法是:对学生的作文,我有时并不是急忙发下去,而是搁置一段时间,再发给学生,或选其中一两篇印发给学生,学生自己阅读,感悟旧作,然后分组或集体讨论,这时,学生的旧作则成为了学生感悟的材料,在这感悟中,修改旧作,再将新旧作文对比,学生则能清楚看出自己的进步,在此基础上,又布置一篇新作文。如此循环,学生切切买实感到了自己作文的提高。
       如前面提到的写平面人物形象——老师,这一次作文,利用上述方法,学生明确了作文中的不足之处,修改后交上的作文,明显好转,老师不再是一个模子铸出的,或严厉、或温和、或懒散、或狡猾、或慈祥、或凶恶,个性鲜明,人物也写活了。
       在感悟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让创新的火花在感悟中闪光,感悟提高了学生观察、思考的能力,毛泽东同志说过:“感觉到的东西人们不一定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好地感觉它。”而感悟正是一种深层理解能力。而这种深层理解能力,不仅仅是促使作文创新思维的能力,更是学生受益终生的能力。
       付焱,湖北巴东县京信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