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反思者]《花未眠》主题新探
作者:曹茂海

《文学教育》 2005年 第14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初读《花未眠》,有许多关于自然的、艺术的和审美的诸多意念涌入脑海,对其主旨的把握有些模糊。《教师教学用书》中告诉我们:“这是一篇说理散文,是从花未眠这种自然现象引出对自然美的探讨,引导读者思考关于审美的问题,具有启发性。”这种表述模棱两可,也让我们无所适从。《花未眠》是在谈自然,谈艺术,还是在谈审美?川端康成到底想告诉读者什么?
       我们不妨对文章作一个简要的分析。
       文章开始写凌晨四点发现海棠花未眠,发现它盛放时“含有一种哀伤的美”,继而发出由衷的感叹“人感受到的美是有限的,自然的美是无限的”,随后“不由自主”的发出“要活下去”的誓言。画家雷诺阿和米开朗基罗的话恰恰印证了我“要活下去”的心理内核。这是文章的前一部分。由发现花未眠而产生的真实感受和表现出的人生态度。
       理解的关键是后半部分“谈艺术”的几个段落。从罗丹《女人的手》中“可以体味到各种手势”,从玛伊约尔的《勒达像》中“可以领略到女人的肌肤”。其落脚点在“他们观察之仔细”,是对现实美的观察之仔细,也是对自然美的观察之仔细。宗达水墨画中的一只在春草上的小狗的形象和我家的狗产的崽“一模一样”,由是“我深深理解宗达高尚的写实精神”。这种“写实精神”体现在艺术作品对自然美的真实再现。没有自然美作基础,也就没有画家的“写实精神”。“繁二郎的画、长次郎的茶碗和真正黄昏的天空,三者都在我心中相互响应,显得更美了。”这说明艺术美与自然美的融合达到了极致。艺术美产生于自然美成了不言而喻的话题。
       我们十分佩服川端康成卓越的艺术天才。他成熟的艺术观和审美观及其生动的语言表述,把我们带到了一个优美而高雅的艺术世界。然而,作者的初衷并不是引领我们去欣赏艺术作品。作者由一朵插花引入对艺术美的阐述,作者说“我们仔细观赏画中花,却不怎么留心欣赏真的花”,并且说“就说文学吧,今天的小说家如同今天的歌人一样,一般都不怎么观察自然”,这说明川端康成钟情于自然,还是警醒人们不要忘记自然的。即使欣赏的是艺术美,但艺术美来源于对自然美的真情感受。
       文章的结尾说“岚山是美的。自然总是美的。不过,这种美只是某些人看到罢了”,我们能体会其中几多遗憾,又包含着多少希望;至于发现花未眠“大概也是由于我独自住在旅馆里,凌晨四时就醒来的缘故吧”,作者几次提及,是不是在给读者更多的提醒呢?
       正因为“人感受到的美是有限的,自然的美是无限的”,所以“我要活着”。态度是何等的鲜明!如何发现自然的美呢?作者说:“美是邂逅所得,是亲近所得。这是需要反复陶冶的。”文章的后一部分,作者就是从艺术美的角度来论述要亲近自然,发现自然的美的。也就是说,没有对自然的邂逅,没有对自然的亲近,没有反复的陶冶,也就没有表现自然的成功作品。也是在告诉我们,人们尤其是小说家和艺术家都应该亲近自然,发现自然的美,去表现艺术的真谛。
       对自然美的崇尚与川端康成早期对艺术美的认识和对艺术的追求有很大关系。从审美情趣来说,他很少注意社会生活中的美的问题。他更多的是崇尚自然事物的美,即自然美。在审美意识中,特别重视自然美的主观感情和意识的作用。他说过:“看到雪的美,看到月的美,也就是四季时节的美而有所醒悟时,当自己由于那种美而获得幸福时,就会强烈地想到自己的知心朋友,但愿他们共同分享这份快乐。”这就是他所说的:“由于自然美的感动,强烈的诱发出对人的怀念的感情。”由此可以看出,川端康成强调的是不仅要自然的形式美,而且重在自然的心灵美。那么,对美的感受,要“邂逅”所得,要“亲近”所得,而且要反复陶冶,也就成了自然中的事情。
       因此,亲近自然,发现自然美,才是川端康成《花未眠》的主旨所在。
       曹茂海,湖北大冶市第一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