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探索者]在唐诗学习中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作者:王崇武

《文学教育》 2005年 第14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一、问题的提出
       “为什么这些学生的文章总是干巴巴的?”“他们几个的文章不错,可作为范文。”每次批改学生作文我都会发出这样的感慨,时间长了,我发现他们的差别有一个共同点:想象力的高下。所谓想象力是指人们在头脑中改造记忆的表象,创造新形象的思维活动的能力。想象力是现代语文素质教育培养的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思想的学生应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但是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却常常忽略了这种能力的培养,甚至还在不自觉的扼杀这种能力的自由发展。
       每次碰到高中的语文老师总说我们初中老师不注重理解和鉴赏,只会让学生死记硬背,到了高中连每周一诗都忘记了。初听感到非常惊讶,认为不可能。继而回忆一下以往带的几届学生他们在初三复习诗歌时的情形,就能接受高中老师那似乎偏激的语言了。初中学生每周背一首诗是没有问题的,但背得快忘记也快。怎么办?
       二、问题的症结
       我到班上调查了一下(初二),能记得所学的诗歌的人还真的不多,更不用说默写了。可我问《散步》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时,大多数学生都能说个大概。我想原因就在于那是一篇讲读课文,上这篇课文时我请学生思考并讨论:如果是你,你会走那条路呢?请发挥你的想象力来回答这个问题。因而学生经久不忘。那么学生每周一诗背得快忘得快就是缺乏体验,没有理解,没有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了。
       三、问题的解决
       新课标提出: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主要途径是语文实践。由此,我想到何不把学习每周一诗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结合在一起呢?因为他们的结合点就是语文实践。没有课时上每周一诗,但每周花10分钟时间在每周一诗上还是可行的。我对学生提出如下两个要求:1、查资料了解作者及写作的背景,然后向全班同学介绍;2、发挥想象力将一首诗描绘成一幅幅生动可感的画面。这样就起到了一举两得的效果,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又提高了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
       比如,初二学王维的《山居秋暝》。上课伊始,我请一名同学介绍他查阅的有关王维生平的知识和这首诗的写作背景(不允许读,要不看笔记口述)。
       然后请同学有感情的反复朗读,个别读,小组读,全班读。
       师:反复读完后大家脑中肯定都有一幅画面,请你描述一下你脑中想象的画面。
       首先自告奋勇站起来的是成绩中等的学生甲:在一个秋天的晚上,刚下过一场小雨,空气清新、潮湿,山上空荡荡的,没有一个人影。只有一轮明月将清辉洒向树林,不时还能听见山间泉水在山石上流动的声音。一会儿从竹林那边传来了一阵银铃般的笑声,那是村里浣纱归来的姑娘们,再看湖中,荷叶一动,那是捕鱼归来的村民。尽管春芳凋尽,但仍可观赏秋山。话音刚落,学生乙——一个写作基础相当好的女孩子,马上站起来说:他“莲动下鱼舟”的描述不够具体生动。我想应该这样说: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旁躲避,掀翻了无数珍珠般晶莹的水珠,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荷塘月色的宁静。赢得了同学的一片掌声。
       师:还有谁要补充的?
       学生丙:我认为刚才同学说“山上空荡荡的,没有人影”,后面明明告诉我们水边有浣女,水中有渔舟,我认为他的说法前后是矛盾的。
       师:你说得太好啦!听得仔细认真又善于动脑筋。我们还是请甲同学解释一下吧。
       学生甲:因为山中树木茂盛,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看上去不就是空荡荡的吗?再说,这儿着重写的是作者的内心感受,一种对自己理想社会的向往,而创造出来的意境。
       学生丁:老师,我想知道王维为什么要把山中的生活图景描写得如此之美呢?
       师:这纯洁美好的生活图景,反映了诗人向往安静纯朴生活的理想,同时也从反面衬托出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刚才几位同学说得好极了,下面我请朗读较好的学生有感情地读全诗,其余同学闭上眼睛想象那一幅幅美丽的画面。
       一个女同学声情并茂地朗诵,其余同学闭目想象。课后几个基础比较差的学生告诉我,他们听着朗读,就不自觉地跟着别人描述的画面想象出诗中的情景了。
       师:下面按四人一小组活动,按一定的顺序每人描述一句。
       接着四人小组活动,小组成员每人描述一句加以巩固,看着同学争先恐后在小组里七嘴八舌的描绘,我非常高兴,尤其是看到最差的学生刚才听了别人的描述也能发表自己的见解了。我想这正是我所希望看见的效果。
       再比如,有时并不马上请学生说,而是先由老师引导学生去想象。如《山中杂诗》,“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山是怎样一座山?见到的烟是什么样的?竹子的长势如何?想象一下在竹缝中看落日时天际的情景。“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什么鸟?有几只?为什么要向檐上飞呢?云怎么会从窗里出来呢?这房子在哪儿呢?看到这情景的作者又会怎么想呢?
       在学生们各抒己见后,我让他们将刚才想到的内容重新组织一下,写成一篇写景的文章,结果他们写出的文章大多内容详细、生动。
       培养学生想象能力的途径有很多,在阅读唐诗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只是其中的一种方式。经过几个月的训练,我感到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想象力、语言描述能力等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我相信两年后这批学生升入高中学习唐诗鉴赏应该是有比较坚实的基础的。
       四、教学反思
       前后用时不过十分钟的活动,却使我明白唐诗的背诵大有讲究。以前我要求学生背诵,检查的是默写,从未注意学生的掌握程度。现在我明白学习每周一诗的目的是通过背诵唐诗,积淀文化底蕴,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是自己的东西,唐诗的阅读理解是学生个性化的活动,也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现在我在教学时积极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去还原作者的想象,努力把课文从静态的文本形式还原成生动的生活画面,锻炼学生的想象力。将凝练的诗的语言散文化,将静态的语言描摹成一幅幅生动可感的画面,从而更有利于学生的记忆,培养学生的美感。教学时还可让学生闭上眼睛去还原作者的想象,这样学生才真正领会文章的意境,真正体会到文章的优美所在。
       学生脑海中潜在的想象力是丰富的,但想象力的“迸发”,有时是需要勇气的。因而,我们老师在教学中要最大限度地营造出一种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同时注意培育学生的创造思维,让学生在广阔的思维空间之中,调动已有的社会知识和生活经验,大胆想象。
       爱因斯坦曾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让我们的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翱翔在绚丽多彩的唐诗百花园中,尽情地吸收前人的精神财富吧!
       王崇武,中学教师,现居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