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探索者]要善于给学生搭建写作的舞台
作者:邱照忠 谢志鸿

《文学教育》 2005年 第14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作文教学一直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难点。一方面学生苦于无话可说,另一方面教师也常常感觉心有余而力不足,吃力不讨好。针对普遍存在于中学生身上的“失语症”,如何辨证施治,给出药方,成了语文教师最关心的问题。这里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对此问题的一些探索和思考。
       中学生写作文或是无话可说,或是言之无物,一方面是因为阅历不深、缺乏写作素材,但更重要的是缺乏自由创作的空间。写作本是一件极个性化的事情。个体的差异性决定了彼此的文章千差万别。但为什么学生写出来的文章往往千篇一律、千人一面呢?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便是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被忽略了。传统的作文教学程序是:命题——指导——批改——讲评。这种写作教学方式最大的好处是有利于老师选取一个统一的标准来判定学生的作文优劣。但从学生角度来看,他们是没有多少选择的。题目一旦确定,就要绞尽脑汁去想如何写才能符合老师的要求。喜欢也罢,不喜欢也罢,他们总要像完成一项任务似的去写作。可是,只要是把作文当成了一项任务,写作就功利化了。教师出了题目,心中已有了理想作文的模式,他们期待着学生像他期待的模式靠拢。学生知道了老师的期待视野,就不管自己的情感,一路奔着老师的喜好而去。于是,强意为文;于是,为作文而“作”文。这实际上是一种被动的创作状态,它就如同让人去做一件他不喜欢的事一样,是感觉不到乐趣的。没有了乐趣,学生就不能自由表达自己的情感,写作成了为他人而写作,学生失去了“自主”的话语权,他们只能“戴着镣铐跳舞”,可在这样局促的舞台上,谁能跳得好呢?
       《毛诗序》有言: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声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情”是写作的内在动力。学生写作如果不是出自自己的真情,他自己不会被感动,更不会打动他人。老师一定要给学生一个更自由广阔的话语平台,让学生能以情为出发点,写自己心中由情而起的故事。
       一、细心体验生活,为写作注入新鲜的“营养”
       学生总是羡慕作家:羡慕他们滔滔不绝的写作表达能力。作家之所以能写出动人的文字,固然有天赋的因素,但更多的是靠后天的努力。怎么努力呢?首要的一条便是要用心体验生活。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客观世界多姿多彩,懒惰者往往浅尝辄止,“盲眼人”甚至视而不见。五彩斑斓的生活对于他们来说,其实如同白纸。作家喜欢阅读生活:他们真诚面对,仔细观察,用心感悟。生活为他们提供了写作的素材,生活告诉了他们“美”的原产地。
       生活每一天都是新的,每一天都是值得描摹的。只要我们时时怀着一颗寻找“美”的心,我们就一定能画出美丽的生活画来。
       2004年元旦前夕,天降大雪。整个校园正如诗歌里说的那样——“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些年,雪是稀罕之物;这次天降瑞雪,学生们都兴奋不已。上课时候便有人坐不住了,时不时望望窗外,盯着飘舞的雪花出神;下课铃一响,一个个迫不及待地冲向操场。打雪仗,堆雪人,你追我赶,好不热闹!……看到他们如此好兴致,我想,我们正在学习古典诗词,何不借机组织一次诗词创作比赛来调动他们的写作热情呢?于是,我就以“雪”为主题,开展了一项“下雪了,让我们吟诗填词吧”的诗词创作比赛活动。一段时日来,学生读诗、背诗,都觉得有点单调,一听说写诗词,一个个都来了劲——摩拳擦掌,跃跃欲试——谁也不想错过这次表现的机会。有了热情,写作就有了动力。于是我趁热打铁,叫他们走到户外,调动各种感官,用心体味雪天的感觉;发挥想象和联想,写自己的感觉。学生们欣然而动,大展拳脚,写出了很多很不错的作品。
       这次创作比赛和平日作文训练不一样,但却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写作热情,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用心观察事物的习惯,激发了他们关注生活、体验生活的兴趣。学生们用心观察写出来的文字充满了想象力,很有才情,这让他们对自己的写作潜力充满信心。很多没有得奖的学生不服气,继续写来作品要我评判,我为他们这种积极写作的态度由衷地感到高兴。因为写作不再是老师布置的“任务”了,不再是学生的负担了。学生由不愿写到“我要写”,这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二、大胆走近媒体,为写作寻找“温暖”的“家”
       2003年,是哪一个动作让你倍感温暖?
       2003年,是哪一个东西让你不能释怀?
       2003年,是哪一个让你念念不忘?
       回看2003,在这个多事的年头里,是什么触动你我心底最柔软的地方?用你的方式阐述温暖的含义,用你的话语描述温暖的感觉,你的目光注定了你的世界……
       这是一期电视节目的开篇词。
       2004年元旦前后,中央电视台著名人物访谈节目《艺术人生》推出了特别节目——“温暖2003”。节目开始了,挂满红灯笼的演播厅里,温暖如春。学者、艺人,老人、年轻人;大陆的、港台的……形形色色的谈话者在舒缓的音乐声中走上台……他们敞开心海细细诉说着在过去的一年里属于他们自己的最难忘的经历、最感温暖的瞬间,真实而诚恳的话语,让观众和他们一起感动、一起落泪,演播厅里响起了一阵又一阵热烈的掌声……
       我们不是孤立地生活在这个世上。我们总要和别人发生这样或那样的联系。我们生活在一个由各种人际关系构成的网链社会里。每个人都有倾听和倾诉的需要。我们渴望理解别人也同样希望有人了解自己。倾听让我们生活充实,倾诉让我们不感觉孤单。
       中学生正处在一个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急剧变化,逐渐定型的时期,他们往往会有很多困惑无法排遣。不是无人可说,而是不愿说。他们权衡利弊,认为沉默好于开口,于是总习惯隐藏自己的情感,把自己保护起来。平日课堂上如此,到了写作时也是这样,或无话可说,或拼凑文字,使文章充满矫揉造作的气息。
       写作就是让学生写自己真实的人生经历,真实的自我感觉,真实的个人理想;离开了“真实”这个基础,怎么会有让人感动的文字呢?反思平日作文,学生写着痛苦,老师看着痛苦,是不是由于我们没有给学生创造一个很好的说话机会,没有给他们一个真心倾诉的舞台呢?
       仿照《艺术人生》,上课前我让学生在黑板上画满红灯笼。我说,幸福感是我们人生的重要支撑,感受我们生活中的温暖就是寻找我们的幸福感。在过去的一年里,一定有让你倍感温暖的瞬间,请你寻找记忆的角落,重拾那温暖的碎片,记住他的颜色,为他们起一个名字,写在灯笼上,为往日告别,也为明天远行照亮前行的路途……教室里响起了柔和的轻音乐。我转身,在灯笼里写下“转变”。我说,在刚刚过去的一年里,我最感幸福的事便是由一名大学生转变为一名人民教师,我最感温暖的瞬间便是我第一次走上这个讲台,收获台下你们真诚的掌声,这温暖的感觉陪伴我度过很多岁月,也将继续支撑我站在这温暖的讲台上……台下响起了掌声……在我的带动下,一个学生走上讲台,在其中一个灯笼里写下了“眼神”,接着第二个同学上去写下了“陌路人”,接着是第三个,第四个……学生们纷纷走上讲台写下了他们心中最感温暖的字眼——“爷爷泡的茶”、“宁静的肩膀”、“去年今日”……教室里掌声一阵接一阵,看着他们敞开心扉畅所欲言,我感觉到了他们从未有过的热情。果然,情绪高涨的他们很快就把作文交上来了。和以往读他们的作文不一样,这一次,我感觉到一个最大的不同——真实——没有了空话套话大话,没有了矫揉造作。故事千变万化,“温暖”多姿多彩。
       我想这次作文成功就是因为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自由创作的舞台。温馨的情境既给了他们一种新鲜感,又让他们感觉很放松,很契合“温暖”的主题。学生们不再受老师期待视野的影响,他们不再为完成任务而写作,他们是在为“自己”,为“自己的感觉”而写作,这便是我们在写作时努力追求的境界——“我手写我心”。
       媒体资源是丰富的,只要我们用心寻找,一定可以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写作情境,为他们写出充满真情实感的文章创造好的条件。
       三、广泛开拓思维,为写作打开一扇明亮的“窗”
       近年来,一统江山的话题作文出现了新现象:材料给得越来越少——甚至不给材料。像2004年高考作文题,北京卷和上海卷都没给材料,只是分别说以“包容”和“忙”为
       话题写一篇文章。这样看似无所拘束,其实难辨方向。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往往找不到突破口,不知从何写起。这和我的一次教学经历很相似。有一次上作文课,我只在黑板上写了一个字——“问”,要他们以此为话题写一篇作文,学生们一时都蒙了。我于是提示他们发挥联想,想想有哪些形式的“问”。他们一下子豁然开朗了。问天,问地,扪心自问;有疑而问,无疑而问,问个不休……每个人都找到了自己所熟悉的“问”,写作不知如何下笔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其实写作就是一种思维的外化过程。思维的广度决定了作品的内容的丰富程度。只要我们多角度地联想,在大脑周围形成一个发散性的思维“扫射带”,一定会为写作找到足够适用的素材,为写作创造更大的空间。
       四、结语
       前苏联心理学家赞可夫说过:“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下,才能产生出儿童作文丰富多彩的思想感情和词语。”只有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为他们创造一个自由书写自我的平台,才会让他们写出真实可爱的文字来。我们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只要我们用心观察,我们总能发现生活中的美。我们生活中有很多可供利用的资源,只要我们敢于创新,一定可以给学生开辟一个自由创作的舞台,为他们的写作插上飞翔的翅膀。
       邱照忠,谢志鸿,男,湖北孝感高中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