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读者]解读韩东的《山民》
作者:蔡春子

《文学教育》 2005年 第14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韩东是一位先锋派诗人,《山民》这首诗作于早期,语言是日常的,虽然韩东自己想否认这一点。但这毕竟是一种客观的存在,读者有评说的自由,但我们并不因此就否认这是一首好诗。
       这首诗整个叙事客观冷静,韩东很善于从某个日常生活的场景中提炼故事,点化诗意。一个老之将至的山民,梦想已长眠,却被儿子的“山的那边是什么”的问题惊醒,无奈的阿Q一番,复又睡去。故事经诗人的点化,有了它深层的意蕴——这里不仅是对山民个人命运的审视,也有着对民族命运的思考。
       山民作为个体,囿于自己的生存领域,没有勇气越雷池一步。当儿子天真的梦想唤起了他自己对生命的记忆时,除了疲倦之外,连反省的力量也没有,更多的是推脱,自我麻醉。个体生命意识如灵光一现,很快蛰伏起来,中国人民至此又少了一个直面人生的勇士,生命只在于将自己平伏地安放好,放稳妥了,然后再来一场安稳的入睡,让时光自己长脚,一寸一寸走至日暮。但
       正是山民的这种蛰伏让诗人不安,我们听到诗人热切而痛苦的呼唤——走吧!父亲!站起身来,抖落身上的尘埃,牵着儿子的手,走出这大山,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看到了诗歌对生命意识的观照,呼唤着生命意识的觉醒,这种觉醒基于“现在意识”的侧面,将人们所有的推延置后,都拒之门外,它要我们斩断那迟延的宿命之细丝,勇往直前。
       对个体而言是如此,对民族命运而言又何尝不是呢?中华民族经历过太多的苦难:闭关过,挨打过,为此我们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我们感叹,我们忧世伤生,那曾经有着龙的图腾、凤的华美的民族究竟怎么了?试想,如果每一个人都如山民般孱弱、麻木,我们的民族之魂如何走出深山,驶向大海。所以立民族之魂先立人之魂,有了鲜活、奔放、昂扬的个体,才有健全的民族之魂。有时,我真希望我们的民族既像山,又像海:是山,有着山的坚守;是海,有着海的吸纳。
       早期的韩东是清醒的。客观的写实,严密组织的语言,有意味的反复,这些构成他诗歌的一大特色。但诗歌中的哲理提升得不是很纯粹,哲理之中带着日常生活的芜杂,诗人一边提升着什么,一边又被日常生活裹挟到人流之中。过于日常,过于有意味的反复,消解了诗意,使诗显得更像散文。今天的韩东也感到有点落寞了,于是有了与沈浩东的交锋。是的,韩东变得有点慢,有点不耐烦,这很像他的诗歌节奏,这之间是否也可以构成一个反讽呢?韩东自己明白。韩东也应像山民一样,勇敢地走出来,走向一个新的自己。
       韩东,你,还有我,我们都是人子,我们也都将是祖先,我们本是大海散落的原子,我们一起走向海。
       蔡春子,女,高中语文资深教师,现居武汉。